我的每一届学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必做的两件事:分组、选班长。从这两件常规小事,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可见一斑。
我的分组工具是一副牌,一副改造过的牌:根据机房布局,牌面1-12,对应12个小组;每个班级一般不到48人,我再根据电脑健康状态从相应小组拿出1张牌,d这样每组3-4人,每张牌原来的花色不变。大致以下过程:
Step1:洗牌&发牌
教师告知学生被抽出的牌是哪些数字,这时,教师手中牌数和学生数相等,由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洗牌,学生喊停则结束,全班学生推选一名代表给每人分发一张牌。
【P.S.学生控制教师洗牌的时间、学生推选代表发牌,让他们获得充分的掌控感,对分组的公平性深信不疑,从而对自己的小组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Step2:寻找小组成员
教师提出要求:用你认为最有效率的方法快速、安静地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儿;确定全员到齐后选出一位组长;由组长将牌收齐交给老师,然后安静回到座位坐好。
教师“开始”指令下达后,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
冲动、不善思考的学生是这样式儿的:立即亮开嗓门不停地喊“谁是2、谁是2……”,甚至在教室里像风一样奔跑、叫喊。
稳重、善于观察的学生是这样式儿的:坐在原地不动,静静地观察那些在教室里乱窜的同伴,发现“自己人”悄悄尾随。
果断、有领导力的学生是这样式儿的:快速站到讲台上(有个班一学生居然站在椅子上)占领制高点,牌面朝外,拼命晃,等着伙伴们自动聚拢。
冷静、善于思考的学生是这样式儿的:安静跑到黑板前,在黑板上夸张地写下自己牌面上的数字,用手势和眼神召集小伙伴。
害羞、不善思考的学生是这样式儿的:在教室里拿着自己的牌,通常牌被攥得变了形了,漫无目的地在晃悠。
4人一组的通常会快速建立小组。
3人一组内如果有善于倾听的成员也能快速确定小组;如果3人都属于不够专注的,麻烦就来了,要么反复询问教师自己组到底几个人,要么分头在人群中继续搜索直到找不到同样数字的……
【P.S.教师在洗牌前已声明抽出的是哪些牌,这一环节刻意不再重复,对于不确定人数小组的询问也不予答复,看似“残酷”的做法,旨在让学生经历信息的敏感度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及结果的体验;教师观察小组建立过程,并公布小组成立的先后顺序、分析小组建立过程中的典型表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并将学生无意思考、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思考、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学生为问题解决而深度思考地意识和能力。】
竞选班长程序比较简单。教师提出要求:“信息课班长的职责是课前协助军体委员按时、有序带队到微机室,课上愿意并有能力应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课后督促全体同学整理物品并协助军体组织有序下课。竞选程序是自我推荐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演讲——用三句话说出三个推荐理由,然后由全体学生投票,得票多者胜出。”
当教师说出班长职责时并提出自我推荐时,有意参加竞选的学生不在少数,但当提出“说出三个理由”时,仍然举手的寥寥无几,继续提出“用三句话说出这三个理由的”,真的是凤毛麟角了。有的班级甚至全体偃旗息鼓,教师进行持续鼓动并给予适当提示,才又小心翼翼地重新举手。
通过观察发现,能快速组织三个理由并有条理地说出来的只有极少数学生。
这个环节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适时评价。考虑目前儿童普遍存在的“玻璃心”现象,对“落选者”恰当地激励和安抚也是必须的。
【P.S.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缺少自信,并不惧于大庭广众之下的抛头露面,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语言是思维的表象,从学生的语言表达看,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撑其强烈的表现欲和对美好愿望的迫切追求。】
分组、选班长,耗时将近一节课,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有限的时间成本将带来的较高的回报,我们的课堂也正是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环节中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获得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初步印象,这将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