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在绘画上真的是有一些天赋,那时候别的小朋友在纸上画一幅画,涂涂改改很多遍,依然画不成,而我刷刷几笔就可以把神态都勾勒出来,比如涂卡练习,我可以做到排线十分整齐,彩笔的颜色在规定的范围不会出圈儿,颜色也不会重叠。美术老师非常希望我走美术专业,甚至希望我叫家长和他进行面谈,但那时候爸妈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唯一出路,学习绘画都是歪门左道,最终不同意,所以,我也没有得偿所愿。
之后的20多年,我并没有怎么画过画,水平便也一直是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的阶段。
现在工作之后,便想着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首当其冲就想到了绘画。我说的报了绘画班,原以为自己的水平还行,可是20多年后,再拿起画笔,发现自己竟然连一个简单的图形都画不成,以为最起码自己的水平也可以在班里10个人里占到中等,却在第1次绘画课提交作业之后,被排到了倒数第二,倒第一是完全不会画的一个人,我立刻丧失了对绘画的热情。
后来我转而练习写作,因为写作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无论是对工作的帮助,还是对自己思想的记录,以及将来变现的可能性,都促使我希望将写作这门技术学到手。
但平时我需要工作,带娃做家务,天天忙得像是个陀螺,很难有时间坐在书桌前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写或是输入键盘,后来我就尝试一种新的方法,用语音转换的方式去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将输出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形成一篇文章。
但理想都是好的。那时经常出现的一幕情景就是,我拿出手机,头脑中一片空白,对着手机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后来只能放弃了这个方法,因为我认为只有纸和笔能带给我灵感。
后来为了达成我的写作计划,我只能重新拾起语音输入这种方法。我就硬着头皮去练,硬着头皮去改,有时一篇小短文从语音输出到最终完成,要改很多遍。当然,也不知道是什么动力,居然是我,真的坚持做下来,现在我真正体会到这种语音转文字的高校,而我修改文章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需要修改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要知道演讲并非我所擅长,从我刚开始对待语音输入法的拒绝就可以看出,用语音转文字的方法,本质就是脱稿演讲。刚开始输出质量很差,总是很多点都没有讲到,现在输出多了,一篇文章简单修改,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越来越熟练,让我竟然发现,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我,对这个方式完全上瘾。
为什么会出现上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绘画一直被认为是我的天赋,一直被我认为是我将来发展的一个最有力的可能,但从现在看来,绘画只是我自以为是的特长。而演讲呢,我一直认为很差,但是我现在竟然可以看完一篇文章,即可以不打底稿的用手机记录1000多字的想法和感触,写出来的文章,也有很多人点赞围观。
“学习之神”核聚老师讲,无论任何知识任何技能,如果你不喜欢、没有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只是因为你不熟练,没有其它原因。熟练才能上瘾,这条人生定律,几乎适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领域。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两个事情产生这两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曾经擅长的事情,因为长期不练习,变得生疏,反而失去了热情。一些不擅长的事情,因为多次练习,反而成为最热衷的方式。所以人与人的区别真是天分的差异吗?更准确的说,区别在于对一件事情熟练程度的差异。
所以,当你说不喜欢一件事情时,就要考虑自己但不喜欢是否只是源于不熟练。这样看来,我们可以在任何方面都发展出无限的可能,而熟能生巧这个千古流传的大道理,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