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析张其勤先生《淮柳织梦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作者:祝天文

今天上午9点在太和县“隐巷书屋”聆听了阜阳市作协主席张其勤先生的长篇小说《淮柳织梦人》的创作过程和经验分析,感受颇多,遂产生想为其写一篇评论文章的冲动,晚饭几个朋友小聚后,借酒性敲起键盘来,酒后不知所云,还望诸君不吝赐教!

在当代网络文学领域,张其勤先生以现实主义笔触构建的《淮柳织梦人》脱颖而出,其人物塑造不仅承载着淮河文化的厚重底蕴,更通过多维艺术手法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这部以国家级非遗黄岗柳编为背景的40万字长篇,通过范长风等典型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传统工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交织图景,其人物塑造艺术值得深入剖析。



一、双线交织:事业线与情感线的动态平衡

张其勤巧妙运用“事业线”与“情感线”的平行叙事,构建出人物性格的立体框架。主人公范长风的创业历程与情感蜕变形成双重张力:他因初恋背叛而投身柳编产业,试图以经济成就挽回爱情,却在产业扩张中逐渐领悟到非遗传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以商载道”的转变,通过细节得以具象化——当范长风在广交会上签下首笔海外订单时,他手握合同的颤抖与眼中泪光的交织,既是对商业成功的激动,更是对文化使命的觉醒。而面对同门师兄的恶意竞争,他选择以德报怨的宽容,则暗合淮河文化中“容人吃苦”的处世哲学,使人物形象超越商业精英的单一维度。

二、文化基因: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图谱

作为柳编非遗第三代传人,范长风的形象塑造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作者通过“家族技艺传承”的叙事母题,勾勒出人物的精神谱系:爷爷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其“柳条在指间跳舞”的绝技描写,暗喻传统工艺的灵性;父亲遭遇车祸后仍坚持指导生产的情节,则凸显匠人精神的坚韧。范长风从“为情创业”到“为文化立命”的转变,实质是传统工匠精神在现代商业语境中的重生。当他带领乡亲种植两万亩杞柳基地时,漫山遍野的柳棵在风中摇曳如“绿色海洋”的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诗意再现,更是对非遗生命力的象征表达。

三、矛盾驱动:困境中的性格淬炼

人物性格的深度通过层层递进的矛盾冲突得以彰显。范长风面临的三重困境构成其性格发展的三重阶梯:

1. 情感困境:初恋背叛与同门夺妻的双重打击,迫使其从书生意气转向实业救赎;

2. 产业困境:海外订单的生产危机与同行恶意竞争,考验其商业智慧与道德底线;

3. 文化困境: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冲突,促使其探索“文化精品化”路径。

在仓库被纵火的危机中,范长风以“苦肉计”化解矛盾的情节设计尤为精妙——他故意打伤女友使其回归,既展现商业策略的灵活性,又暗含对人性复杂的深刻理解。这种在道德灰色地带的抉择,使人物摆脱了“完美英雄”的窠臼,更具现实质感。

四、地域符号:淮河汉子的精神外化

作者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植入,赋予人物独特的身份标识。范长风“蒙洼蓄洪区汉子”的设定,使其性格中兼具水的柔韧与土的厚重:他既能像柳条般在逆境中弯曲生长,又能如淮河堤坝般坚守原则。书中对其外貌的描写——“古铜色皮肤映着柳编的光泽,指节粗大如老柳根”,将人物形象与柳编工艺形成视觉通感。而当他站在杞柳基地远眺时,“风掀起衣角,露出腰间别着的柳编小马”,这一细节既暗示其非遗传承人身份,又通过动态画面强化了人物的蓬勃生命力。

五、群像映照:多元人物的共生关系

主要人物的性格弧光通过次要人物的映衬得以完整。同门师兄的嫉妒与狭隘,反衬出范长风的豁达;金发女友的异域文化背景,凸显其开放包容的现代视野;老匠人“金手”的技艺传授,则象征传统智慧的代际传递。这种“众星拱月”式的群像设计,使范长风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文化枢纽。当他最终在海外建立华夏柳编展览馆时,不同文化背景人物的汇聚场景,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隐喻表达。

结语:现实主义笔触下的文化突围

张其勤通过《淮柳织梦人》的人物塑造,实现了网络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突破。他未将非遗传承简化为文化符号的堆砌,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真实起伏,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智慧。范长风从“柳编匠人”到“文化使者”的蜕变,恰似黄岗柳编从实用器具到艺术精品的升华,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这种将个人奋斗与文化使命深度融合的叙事策略,为网络文学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2025年7月11号子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