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的雏形可以大概追溯到十八、九世纪,巴林银行就是最古老的投行。它最开始的任务当然就是从少数富人那里吸收资金,替他们投资理财了。这个业务模式和当时的收入状况是完全吻合的,因为只有少数富人才有钱投资。所以,当时的投资银行还有一个别称,就叫私人银行。由于是私人银行,不涉及大众,所以投行受到的监管就非常地少。然后慢慢地,这些私人银行就发现另外一个牟利的空间,就是它们可以涉及商业银行业务,吸收更多的资金,商业银行和投行的业务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混业。就这样,在20世纪初达到了巅峰!
由于这种混业经营其实是有一些风险的,然后美国市场又经历了1929年的大萧条,所以后来美国政府就决定,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但是,投行业务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间,这种分业经营的状态又被打破了,一直到1999年的时候,在克林顿任上又颁布了另外一个法案,等于在法律上又承认了这种混业经营的状态。
结果,在10年巨大的混业经营之后,又发生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又开始决定,要加强监管。可混业的状态还是得到了保持,但是监管层就意识到了,投行这种创新业务的巨大能量,所以就开始对创新业务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
你看,从1933年到2008年,历时75年,投行、商业银行一直是分分合合,就像跳圆舞一样,在经历了75年之后,又走回了起点。
但是,在这75年中,监管不是一成不变的,投行的业务创新和监管的变化,正好是一个相互博弈和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比如说,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就取消了Q条例,也就是对大额存款的利率上限,但是维持着小额存款的利率上限。这个时候,为了应对这种监管,美国投行就推出了货币市场基金,导致金融脱媒,使得利率市场化加速,商业银行也开始向混业经营的状态转型。
到最后,其实你可能会对投行未来的演化的方向很好奇。结合刚才我们说的这两条主线,你可以看到两个趋势:
第一,由于受到了更多的监管,所以投行演化的速度,可能会变慢。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受到监管比较少的业务部门,比如私募类的业务,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二,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全球资金富余的格局不会改变,所以投行的业务会继续地在资产管理这个方向上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