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名著是影视界屡见不鲜的事。如果翻拍得好,能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特点,也会具有里程碑的纪念意义。有人问我新版《红楼梦》是不是因为有老版做比照,所以显得不尽如人意,在此,不能不说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视,当时还是满怀着希望,满怀着想看一些新鲜感的想法去看的,但是刚看第一集就看不下去,此后便是硬着头皮如坐针毡一样地接受折磨,断断续续看了几集。
先说场景布置。虽然说,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陈设布置并不奢华,一色都是半新的,但是这种富丽庄重之气,还是能够让人感觉一目了然的。而大观园就是世外桃源,住着一群青春艳丽的女孩子,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过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忧时光。可是,新版《红楼梦》却一色黯淡无光、迷离昏暗,仿佛已走向了颓败!那么这种场景设定就与原著有太大差异了,让人也看不出来,这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盛时也不过如此,败亦无所谓了,冲淡了《红楼梦》这一青春的挽歌的主题。

再说人物造型。《红楼梦》中每个人物造型,无论是发型还是服装,乃至其他的簪、别、戴、插、拿的各类小饰品,都与人物的个性偏好紧密相关。而新版《红楼梦》无论年纪大小,也无论个性如何,一色全是铜钱头,美其名曰借鉴昆曲里的青衣形象。但是这铜钱头,掩盖了所有人物的个性和特征,也谈不上有什么美感。更可怕的是,仅凭面容的差异,实在叫人难以区分谁是谁。服装也是一色的旧被套披在身上,宽大且不说,也毫无精致的裁剪和审美,更无差异感。
三说演员选择。新版《红楼梦》海选出的演员与人们心目当中的原著人物形象既不神似,也不形像,具有太大的随意性和反差性,简直不像是认真对待经典名著,而是来做戏搞笑的。演贾宝玉的人,哪有宝玉的丰润神采,反而是有一些猥琐油滑之气,还有着太多的怯懦与阴郁。演王熙凤的演不出泼辣、爽利来,反而倒像是一个女先儿,只会硬生生哈哈大笑。黛玉没有柔弱空灵的娇美感;宝钗却是一个纤瘦单薄的女孩子;王夫人比贾母的年纪还要大;秦可卿不是妖媚,而是鬼魅;妙玉不是清新脱俗,而是世间媒婆。实在是把一部伟大作品活脱脱地糟践成了一出闹剧!具有良知的人都得为曹雪芹一大哭!

四说人物言谈举止和修养。《红楼梦》当中的人物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这些小姐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并且长期受到严格的封建礼教浸润。所谓做事有规矩,在日常言谈举止当中,是要具有大家风范的。新版《红楼梦》当中的演员显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用当代女汉子的表现诠释古典大家闺秀的行为。以黛玉为例,黛玉进荣国府行在路上掀轿帘时,必然是微微露出一角,而不可能大喇喇把帘子全部拉开;黛玉接过丫鬟递过来的漱口茶水时,必然也用手绢遮了嘴,轻轻吐出去,而不是当着众人的面狂吐;黛玉死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必然是穿戴齐整,而不是裸露了半边肩膀,仿照马拉之死的样子。难道这样的举止塑造,是为了和著名的经典人物形象相一致而体现艺术的震撼力吗?恐怕只是暴露了所有演职人员的无知和浅薄吧!
五说音乐设计。《红楼梦》当中的一些诗词,既揭示了人物命运,又体现了人物个性,同时还词藻华美绮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以诗词为歌词,配以合适的曲调传唱,无疑会增强影视剧的表现力。但是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没法带给人这样的艺术享受!剧中音乐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响起,昆曲中咿咿呀呀的旋律,飘渺悠远,时断时续,不给人以梦幻迷离之感,反而觉得阴森恐怖,硬生生把一部哀怨缠绵的文学作品,演绎成了悬疑惊悚的鬼片。
六说特殊的表现技法。我到现在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新版《红楼梦》要采取一些漂移的技法?人物慢慢走着,突然就变成了快速移动,镜头推得如此之快,是想要表现什么呢?是因为情节不够紧凑,需要快速推进吗?那么尽可以把一些片段、章节删掉,只要保持平滑过渡就可以,为什么突然让人物变成了快速漂移?这样的表现技法,加上人物做作夸张的言谈、毫无生气的面容,还有莫名奇妙的背景音乐,简直是不敢让人在深夜看这部片子的!仿佛剧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会变成哀怨的女鬼,像贞子般从电视剧里爬出来吓唬人。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并不是极力要维护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为其站台纳喊,实在是因为,新版《红楼梦》拍得距离人们心目当中的形象差得太远,因此反衬出老版《红楼梦》已成经典,纵有一些缺憾,也让人们在心中当成标杆,觉得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