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诅咒

特别共鸣的点:被看见,比被建议和被教训,重要得多。

当下我正处于这样的看见自己和努力学着去看见他人的阶段。比如说,有时候我有需要吐槽时,我老公要来说教我,我会对他说,我只是想要倾诉一会儿,你别给我建议或批评,我知道该怎么做,只是需要找个人聊会儿,仅此而已。你需要做的,就是用“嗯,哦,奥,难怪…”诸如此类的词,对我的倾诉作出一些回应就好。换作以前,我肯定会被他说着说着火就上来了,直接吼过去,别巴拉巴拉对我说教,烦!

学着去看见自己,并理性沟通后,感觉和先生的沟通越来越愉快啦!发现我很多自以为是的理性,其实与他比起来,还是不够看。他比我理性和坦然多了!

正因为如此,同理,我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也慢慢学会了多倾听,多情绪上的认同和回应,尽量少一些评价和建议指导。除非对方明明白白问我,可以给他什么建议!

附:管见参考2021.9.11公众号文章

知识的诅咒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个知识点--“知识的诅咒”,这个知识点的意思是:

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某个知识,他就很难想象那些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大家知道,我是从事媒体行业的,这个行业目前最热的词叫“媒体融合”,一个媒体人,如果真的领悟了“融合”这个词的意思,那他就一定会理解媒体平台之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意味着什么,而不会再强调我是电视台的,你是广播站的,或者我是做公众号的,而你是做抖音的。

同样道理,一个真正了解融合意义的媒体人,一定会把所做的产品进行多渠道、多平台的分发,而那些不理解的人,就不会这么做,而是把产品做完了就算了。

这样一来,那些了解融合意义的人,通常就很难理解另外的人,就会生出疑惑: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平台当成自己的平台呢?为什么做了产品就扔在一边而不多渠道分发呢?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这种“知识的诅咒”,通常会带来一种不好的情绪,并对沟通带来障碍。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很早就知道了“课题分离”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的主要意思:你做好你的事情,我做好我的事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

所以,我很少会为了别人的“课题”而生气焦虑,同样,别人的问题也很少会影响到我。

正因为自己是“课题分离”这个知识点的受益者,所以最早每当有读者向我抱怨他们的问题时,我都会用这个知识点劝解,比如:

你没必要对这件事这么在乎;你应该带着孩子离开父母;你们应该尽快实现多挣钱的能力等。

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劝解其实没什么效果,并没有换来读者们的理解、认同和喜欢。

因为他们对我倾诉的,更多的只是一种情绪,但这种情绪并没有被我“看见”,因而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受到“尊重”,所以,他们会对自己“情绪的正当性”产生怀疑。

我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体会,比如你非常努力,但是没有考出好的名次,没有考上好的学校,没有得到相应的薪酬,没有得到该得的提拔,然后就找朋友倾诉你的懊恼和失落。

我们不妨先想想:当这样去倾诉时,你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回应呢?

我想,你想要获得的,应该是自己的心情被朋友“看见”,并由此获得他们的理解。

但如果你的朋友并没有“看见”,更不能理解,反而一上来,就以高高在上的口气,对你进行各种教训或者是指责,然后指点江山似的给你一条路,会有什么后果呢?

你或许能理解,朋友这样也是为你好,但很明显,当下你需要的不是对你的批斗,而是同情和理解。

你知道朋友是为了你好,但你却非常不喜欢,如果以后每一次都这样,你就再也不会找朋友倾诉了,很多朋友就这样慢慢疏远了。

人际之间的大部分沟通,不过只是在输出情绪而已,他们想要的,并不是被你教训,他们是想要被“看见”,更想被“确认”---他真的是你的好朋友、好同事、好兄弟姐妹!而不是一个被批斗的对象。

被看见,比被建议和被教训,重要得多。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呢?

在我看来,往往是知识掌握得越多的人,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越容易高高在上,越容易不理解别人,越容易觉得对方怎么会这样不可思议,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避免知识的诅咒,让知识成为祝福,去帮助别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