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年硕的选校问题,我有话要说。水不水,因人而异,但是至少得到了一个一年内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一年硕看似名列前茅的性价比,颇受国内受毕业院校不佳之苦的莘莘学子所追捧。似乎读了一个洋硕士,鸭子就可以变天鹅,虽然现今社会,学历已经通货膨胀成如此。
即便要读一年硕,也应该量力而行。倒是见过不少水平不佳,且英文水平在短期内也不足以应付得了顶级学府压力的学子们,哭喊着要一份镀金的良机,殊不知现今大型企业,尤其是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难道没有火眼金睛,看不到金玉下的败絮乎?
这个一年制的硕士学位,时间短,压力大,几乎天天上课,甚至有不少人,可能还要提早到来,读鸡肋一般的语言提高课程,牺牲了一整个暑假。一年硕虽然是学子们最热衷的短平快,但是一年硕也是对挂科最为严苛的,要么重读,要么离校。本科四六级外就缺乏对英语系统学习的重视或许是一大原因,而高考结束后匆匆来到的成人岁月,也在国内的大学里显得丰富多彩,不知这样会不会让大学生们眼花缭乱从而不太提得起对学习的兴趣。在国内大学取得3.0的绩点,或许难度往往会低于在同等水平的英国大学取得同样的成绩。
更有一点,一年制的硕士并不能算是“研究生”,应该算是本科后短期培训课程,意义本身是给从业数年的职场人士转业或加深理解的桥梁性课程。不涵盖太多基础,又没到学术研究的深度,再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压缩到一块,囫囵吞枣的咽下,完全理解那些理论都是问题,有谈何融会贯通呢?
再加上整个班里都是海量同样想给自己身上刷身金漆的同胞,除了论文与听课之外根本不需要运用一丁点的英文。如果课程太多太难,英国大学方面也不好交代,从而降低课程难度,一系列带着高大上头衔的新开专业,就像刷了金漆的木质招牌,满足了莘莘学子的虚荣。然而大学也在高学费里赚了个盆满钵满,似乎是一笔双赢生意。
吐槽归吐槽,抱怨归抱怨,当然,至少这也是个硕士学位,看起来也很漂亮。但是既然要来,也要看看哪些学校最适合自己。
对于同胞,英语水平并不是太好的前提之下,北方和苏格兰的院校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打个比方,如果你是老外,你更愿意在北京,还是在广州学普通话呢?虽然“标准”并不能衡量一门语言和方言的优劣高低,但是如果初涉跨文化交流,带着浓重口音的外语并不是一个能让自己特别舒服的信号。从伯明翰开始到格拉斯哥一带,当地人的浓重口音,会不会对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产生隔阂呢?(差点忘了,中国的一年硕大多只喜欢和同胞在一起。)再加上不列颠岛的中部传统上是工业区,英国行业的转型甚至衰退,也促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他们比留学生还穷,看到带着父母多年积蓄和期望的留学生们,他们之中的道德败坏者,心里难道能不产生一点歹心?同时,这地区也是各种移民充斥的大本营,比如格拉斯哥,伯明翰,当然还有小巴铁布拉德福德,不是移民有不好,而是这样文化复杂的地区,以宗教而起的,风俗之间冲突和不理解,难道不是更频繁的事情吗?就一年出国,安全隐患在这种地方或许更多。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至于去不去伦敦,有一句俗话叫做小英国大伦敦,如果能够克服容易使自己分心的丰富的课余生活,高昂的房租,耗时的通勤,加上避免掉居住在某些区域必然所见的文化和安全问题,伦敦会是一处绝佳的学习场所。但是也见仁见智。
其次,综合排名并不能说明一切,甚至专业排名也是如此。综合排名的高低,很大程度的加减分是来自于大学的研究成果和对新校舍等投资的大小。和授课的水平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真正和授课有关的,则是TEF的级别,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分金银铜三等。然而,同胞所热衷的大型名校,尤其是因城市而著名的那批,层级并不是特别好。利物浦的级数甚至到了铜级!和一些新建立没几年的大学为伍。这说明了所谓的名校会不会在教学质量上做得并不是如此的尽善尽美呢?相比之下,一些新大学,虽然建校时间不长,排名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授课的质量依然颇高,在文凭之余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真正达到职场和学业充电的效果,而这样的硕士,反而能更让自己更进一步。
最后一点,在选校方面,也得看看课程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如果有希望,再看看课程简章PDF文档以及任课老师。这样,才是一个对专业和选校负责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选校的要素,来自于地理位置(个人推荐南部海滨城市,东安格利亚地区和伦敦周边城市),大学的专业开设的细致程度,以及和排名结合后的个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