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长期出入的人,恐怕都有过加群的经历,一开始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加入,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群里面到处都是广告,刷屏,骂街,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互动,变成死群,于是要么愤然离群,要么就此沉寂,不在关注。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大部分社区会经历萌芽期、高速成长期、活跃互动期、衰亡期和沉寂期。一个社群走完整个生命周期长则6个月,短的甚至只需要一周。
出于商业目的主动去管理一个社群,在运营非常好的情况下,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在两年左右,那么如果想尽可能的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呢?
显然我们可以从社群的两个主要角色入手:群主和成员。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要么就是群主的目的没有达成不在维护,要么就是成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在活跃,甚至退群。
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加入某一个社群都有他的目的性,是联络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交友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宣传的需要还是生活的需要。能长期保持活跃度的群要么是有共同兴趣的交友群,要么是有共同成长的学习群。
所以在建群初期,群主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群员来说,加入一个社群可以得到怎样的回报,满足什么需求。所以说想要得到长期的回报,那么就需要设置长期的需求。
对不同的社群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完整活跃的社群里面,有这样几类角色,组织者、思考者、清谈者、求教者、围观者、挑战者。
组织者负责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是群的活跃分子;
思考者是群里的灵魂人物,在圈子里拥有威信或影响力的人。
清谈者,能够轻松自如接受大家的调戏,让群变得活跃和有气氛的人。
求教者,在群里提出自己各种困惑希望得到帮助的人。
围观者,习惯浅水,偶尔插一句话,很快又消失的人。
挑战者,是加入到一个群组后对群的管理方式或者交流内容公开提出不满意的人。
围绕这些不同组合的群角色,基本上有两种群管理模式:
一种是基于社交圈的环形结构,一种是基于学习群的金字塔结构。
在环形机构中,每一次群交流,每个人的身份可以互相变化和影响,但是一个群里面必须存在至少一个活跃的灵魂人物,他可能身兼思考者,组织者等多个身份,如果一个群拥有2-3个活跃的思考者,那么这个群不但生命力很强,而且会碰撞出很多火花。
清谈者虽然很难奉献出结构有深度的内容,但是他们往往有比较多的信息来源,可以给群提供一些有趣的话题,又发思考着奉献出有质量的内容,一些围观者也可能被激活,带来有深度的内容,另外清谈者往往有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能够接受调侃,这样回让一个社交群不至于像工作群一样单调乏味。
在社交群里比较尴尬的是身份是求教者,虽然有时求教者可用给思考者带来好的话题展开,但如果提出的问题非常初级,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对有影响力的思考者反而形成了一种负担,如果思考者回答方式过于粗暴,或者组织者缺乏疏导技巧,求教者认为该群缺乏分享精神,个人尊严受到歧视,瞬间就会变成挑战者,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被踢出局。当然好的一面是如果求教者的问题得到好的回答,他也会变成群中积极的组织者。
正因为环形结构可以进行身份互换,群规的设置往往很严格,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金字塔结构中,一定有一个高影响力人物,然后发展一些组织者帮助管理群,群员基本上都是追随影响力人物进来学习的,所以在群里必须要有严格的群规,否则如果每个学员都直接和影响力人物沟通的话,会造成影响力人物的负担。
所以在这种学习群里,最可能的模式是影响力人物进行定期分享模式,由组织者进行日常的群管理
两种类型,都少不了群规,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比如一些围观者有时候因为种种动机想在群里发各种软性广告,也会因为触犯群规变成挑战者,如果群主要人员缺乏疏导技巧,一些同情围观者的群员便有可能退群,这会给群的生命力带来伤害。
邓巴数字指出:人类的之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
那么如何控制金字塔和环形两种结构社群的规模呢?
如果定位是学习分享群,在有能力管理的情况下,群的规模越大越好。
这样高影响力的人一次分享可以辐射更多的人,在金字塔层次结构中,只要形成大家都遵守的发言纪律,群的规模和分享水平都可以稳定在某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水平线上。
环形结构的社交群不可能具有太大的规模,环形结构群员是相对平等的,如果群主时刻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存在感,群员会选择变成挑战者或者直接退群。
所以为了将群规模在扩大的过程中,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以下的建议:
第一,加人要有节奏,不要一股脑引入太多。
第二,要有门槛,得来不易才懂得珍惜。
第三,加入要守群规,正式无规矩不成社群。
第四,老人要带新人,将社群文化进行传承。
其实任何一个社群,都是群主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建立的,如果目的是短期性的,我们可以在达成目的之后,迅速解散社群,如果目的是长期性的,则需要做好社群的运营,循序渐进,在运营的推进中达成自己的目的。对于群管理人员来说,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建立社区之前,我们不妨认真的思考,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满足群员什么需求,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满足群员的需求,弄清楚这三点,或许我们的社群可以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