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情况有点特殊,但还是有不少家庭会选择带孩子出门溜达。
2019年,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全国共发生儿童伤亡的交通事故2万多起,造成2200多名少年儿童死亡,这意味着2千多个家庭背后无尽的悲痛。
尤其在交通事故中,与“车辆”、“马路”相关的危险盲区远比我们想象中多。
每隔一段时间,小编就会看到仿佛重播一样的剧情:

像同类型的新闻,已经报道过无数次了。比如幼儿在马路边玩滑板车被撞:

2岁孩子挣脱家长,跑出马路被车辆撞飞在半空中:

4岁半男童被遗忘锁死在幼儿园的校车里,活活闷死:

婴儿车溜出马路被大卡车碾压,母亲当场奔溃:


很多同款事故每时每刻都在你我身边发生,当妈以后,看这种新闻时最难缓过来的。
教训是应该反反复复拎出来警惕着大家,切勿麻痹松懈,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孩子安全。
所以,小编今天把儿童外出安全再给大家讲讲,脑海里记住这些场景,反复警醒,时刻警惕。
01
驾驶盲区酿成交通事故
每年因为孩子处在车辆的视觉盲区中,而被碾压身亡的事故不在少数。
从司机角度讲,虽然车子有前后左右的车窗和内外后视镜,但开车时的视线范围还是有限的,不会方方面面都看得清楚。

这些盲区是造成日常碰擦,和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 前盲区:
引擎盖前看不到的地方,俗称前盲区。
影响前盲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车身、座椅高度、车头长度、驾驶人身材等。

● 后盲区:
车尾后的盲区俗称后盲区。

前后盲区是幼儿事故高发的危险地带。因为幼儿身高矮,一旦蹲下来玩耍,司机很大几率是看不到孩子的。
这时一旦启动车辆,会酿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所以司机在发车前,最好先下车环绕车身一周观察有没有障碍物。
● A,B柱盲区:
在转弯时,如果两侧的A柱较宽,宽的距离就把视线遮挡住,这样产生的盲区就大;如果A柱窄,盲区就小。
B柱盲区主要在车辆右侧,在行驶中需要大角度拐到外侧时,B柱会遮挡视线,可能与右侧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

● 固定物体盲区:
在行人、自行车与汽车混行的区域,尤其是街道转角、巷口、小区和胡同出口、立交桥桩后面等固定物体盲区,随时会出现行人、自行车或其它汽车,容易发生事故。

● 停车盲区:
在停车时,因为两边紧挨其它车辆,后视盲区较大,越是座位低的车辆后视盲区越大,在停车或倒车时容易造成事故。

在驾驶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盲区出现,除了司机的经验,更加要靠司机的谨慎。
比如转右弯和掉头时一定要格外小心,除了看后视镜还要转头看后方确认,没有来车靠近再慢慢打方向。
被AB柱遮挡的地方,记得侧头观察,确保后面没有人或障碍物。
除了司机行车需要谨慎,家长才是最重要的角色。
千万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必须保持在一手可以控制孩子的距离内,遇到事故能马上作出反应。

02
儿童被反锁车内如何自救
儿童被遗忘在车内的新闻时有发生,一不小心就酿成事故。
说真的,小编是搞不太懂,为什么总有家长会把孩子心安理得放在车上,自己跑出去干别的事情。

把车钥匙和孩子都一同放在车里,即使没锁车,难道就不怕孩子被人打开车门拐走吗?
不要以为孩子放在车内就是安全,尤其是在夏天高温的环境下,独留孩子一个人在车内随时会丢命!
小编看到过外国一个独留儿童在车内中暑的视频,非常揪心,视频结尾没有说明小女孩的结局,只有每年在美国因独留在车内中暑死亡的儿童数据,其中大部分还是只能坐在安全座椅上,无办法自行解锁车门的2岁以下孩子。
所以小编再一次提醒各位家长:不要侥幸!

日常你可以重复教导孩子如何在反锁的车里进行自救,但此方法适用于3岁以上能听懂操作的孩子,同时也有几点需要家长注意:
1、教孩子用力拍打车窗释放求救信号,尽量引起路人注意;
2、教孩子车内仪表盘,认识喇叭、双闪灯的按键(部分车型锁车情况下喇叭不响),但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别乱碰车内其他操作;
3、日常教导孩子如何解锁车门,在特殊情况下马上解锁逃出;

4、日常准备好逃生锤、备用车钥匙;
5、日常不要把车钥匙给孩子当玩具,以免一不小心反锁;
6、遇到幼儿反锁车内,不要犹豫、不要心疼车辆被砸,马上报警破车救出!
03
出门别再这样牵孩子
与孩子出门的时候,别以为简单牵手就能把孩子套紧。实际上,牵手是非常容易把孩子弄丢,只要孩子使劲一甩,就能轻松挣脱你。

要抓紧孩子的并不是手,而是手腕。只有抓手腕位置,孩子才不容易挣脱你的控制。
除了过马路,在乘坐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人流大、危险因素多的情境下,都应该握紧手腕。

还有,之前一直挺流行的溜娃牵引带、牵引书包是很多家长都有买过的用品。
用一个绳子把自己和孩子连系着,本意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又解放妈妈双手,但其实随时都可能害了孩子。
像下面这牵引带的广告词:内置钢丝绳剪不断=百分百安全?
还真不是。这玩意儿非但不是百分百安全,还随时害孩子丢了性命。

之前深圳地铁就出现过惊险一幕:
一对年轻父母带着两个孩子乘坐地铁,期间,两个孩子各有一个手腕系着儿童安全绳手环,被连在了一起。
在爸爸刷卡后,大女儿自行奔跑过闸导致闸门关闭,而被安全绳拖拽的小儿子头部直接碰撞到闸门。

这还不算最惊险,后面更令人捏把汗。
当一家四口走到站台时,列车即将关门,爸爸和大女儿在关门瞬间跑上了列车,可被安全绳“拴”住的妈妈和儿子则被留在站台。

紧急情况下,赶来的车站工作人员立即按压“紧急停车”按钮。
幸运的是,列车驶离过程中拉断了被站台门、列车车门夹住的安全绳,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地铁没有紧急停车,而安全绳也没有被拉断,孩子面对的将是被地铁高速拖行。
小编还看过一个测试,人偶模拟真人穿着牵引书包坐电梯,而绳子的另一端留在电梯门外。

当电梯启动,人偶如“上吊”一样被瞬间拉扯,十分可怕。
而在这种状态下要解开牵引扣,至少要7秒左右。这要是换成真人,恐怕……
千万别太寄望于什么神器,最靠谱的方法永远是家长自己!
这些所谓神器只是辅助作用,不能把孩子的安全交托给它。

除了以上的外出事故盲区外,家长在日常也应该多跟孩子沟通。很多细小的安全意识是要日常不经意间灌输积累的,万一遇到危险发生,孩子都能知道应对办法。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一下几个注意事项:
1、多跟孩子讲密闭性空间危害。
比如,跟孩子说鱼缸不能盖盖子,因为小鱼儿也需要空气呼吸。
日常玩耍不能到密闭的如电梯、货仓等空间,以免被困。
2、使用婴儿车必须养成扣安全带和随停随锁车的习惯。
马路情况复杂,如果不扣安全带,颠簸路上容易把孩子甩出,或被人轻易瞬间抱走。
而停车不锁车,婴儿车会溜出马路被过往车辆撞到。

3、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儿童座椅的安全性不再多重复,如果遇到坐出租车等无安全座椅的情况,只能酌情选择相对安全方式。
比如跟孩子一同坐在后排,不能坐副驾驶,不能跟孩子同系一根安全带。家长应该先系好安全带,再抱着孩子。
另外,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用成人安全带,市面上也有便携式安全带,可以购买,以防不时之需。
好了,今天小编的分享就到这里,讲了一大堆,希望大家都能记住孩子的安全永远是第一的!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分享朋友圈
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