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影响,孩子们被迫留在家中上网课,等到终于开学时,网络上一片欢呼声,家长们抑制不住欢喜,有不自觉唱起嗨爆的“好运来,终于好运来”,有忍不住喜极而泣的,有送娃上学路上跳起舞来的……家家户户正在上演的伦理剧《忙得慌乱的家长和被网课逼疯的孩子》终于迎来大结局。父母们还没高兴多久,五月的母亲节呼啸而来,六一儿童节迎头赶上,各位自诩“老母亲”的妈妈们都对孩子发出虔诚祈祷:今天你能不惹我生气,就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台湾作家张晓风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描述自己将精心呵护的孩子交给马路、城市、现代教育系统时百转千回的心思,她在文末问:“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这篇文章写尽一个母亲甜蜜的惆怅:学校和家以外的世界对儿童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学校能否满足咱们的期待呢?
各位宝爸宝妈,当我们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触碰孩子软嫩的小脚丫;当我们第一次为孩子挑选学校,当咱们第一天把孩子的手交到老师手中,你在回味那份激动与期待吗?你还记得曾经的忐忑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孩子的称呼变成了“神兽”?而对孩子的期盼变成了“安静待着别烦我”?
这一切,可不是从一只蝙蝠说起就能说明白的——我们得从工业大革命说起,从现代学校产生开始说起。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开篇第一章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剖析或许会让我们明白,为何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标准悄悄变得越来越单一。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区分三个概念:学习、教育和学校。
学习是获得新的技能和理解。
教育是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计划。
学校是一个学习者的社区。
孩子们喜欢学习,但他们并不总是享受教育的过程,有些人甚至在学校有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对呀,为什么呢?作者首先帮咱们厘清三个概念:学习,教育和学校——这三个概念常常被我们混为一谈。
孩子天生就会学习,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理解,学会说话,学习和性格各异的家人相处,学者思考和判断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且孩子从来就不缺少学习的热情,他们玩味一粒沙如同欣赏一个世界,他们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让大人应接不暇,他们从不吝惜地投入到各种游戏并从中学习。
孩子也乐于接受教育或者进行自我教育,因为每个人都有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激发生命、展示自我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心灵会被世间无数美好的心灵影响,这个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可是孩子喜欢学校吗? 乐于接受学校的教育吗?事实一言难尽。
有人为孩子选择蒙氏、华德福之类的特殊学校,有着和普通学校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有人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期待能减少孩子在公立学校面临的学习压力;有人踮起脚来买学区房,只为进入所谓“更好”的公立学校……正如人在风中,要么顺风要么逆风。人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的态度也如此:或者迎合学校的考核标准,或者逃离。而无论是迎合还是逃离,事实上都在现代学校教育设定的海域中挣扎。
书中关于现代学校教育有这样的表述:
作为家长,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出色,然后找到一份适合他们的好工作,帮助他们在经济上获得保障。政府也希望国家能够达成类似的目标,但他们并没有特别考虑你的孩子,他们考虑的是整个劳动力市场和宏观层面的问题,如国民生产总值等。
很多雇主抱怨,许多具有传统大学学历的年轻人都缺乏适应性、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们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教育系统内学习,而这个系统奖励的是一致性、遵从性和彼此竞争性。这不仅仅是美国教育的问题。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关于2020年全世界雇员需要的关键技能的报告,其中指出了创造力、灵活性、协作、团队合作和情商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技能必须在教育中培养,但是对学术考试的重视压缩了职业课程,而职业课程曾经是许多年轻人就业的宝贵途径,这意味着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现在在学校反而别忽视了。
我们身处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伴随着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出现并壮大的,这种出身就决定了现代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整体需求的人才,如何确定培养出了合格的人才?所以通过各种标准化考试挑选人才的方式应运而生,经久不衰。自然而然,就有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正确到无法反驳的哀叹。
想想看吧。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们对孩子的期盼是怎样的?父母觉得孩子开心、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活泼、好动是孩子天性,有好奇心、愿意交朋友就是快乐的童年。
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尤其是渐渐逼近高考,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又是怎样的?我们要求孩子听从老师的要求,遵守学校的纪律——即使这纪律可能要求孩子从早到晚坐在书桌前写写算算——我们拿成绩优异的“别人家孩子”不断苛求自己家孩子。
这一切变化源于什么?源于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和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而在现代教育濡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家长们,在将孩子送进学校时,不自觉地转变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甚至连音乐、舞蹈等课外兴趣班也有考级的要求!
《小欢喜》中陶虹扮演的妈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即将高考的女儿身上,她甚至为了陪考,辞去自己的工作,将女儿的卧室设计成审讯室的样子,360度无死角督促孩子。对比之下,歌手王菲养育女儿的标准多么不同啊,为了让女儿李嫣亲近自然,一家人每逢24节气都要去十三陵水库观测温度、动植物的变化;女儿窦靖童纹身染发、抽烟喝酒、中性打扮、疑似出柜,身上永远散发着大写的“个性”; 媒体还曾拍到,王菲在某个下午跑到女儿李嫣的学校,偷偷攀上围栏喊正上学的李嫣,女儿溜出来后,王菲第一句话就是“逃学成功”,然后得意地带女儿去了咖啡馆。
你可能会说,我等凡人,没办法像王菲、黄磊一样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资和精神条件,不能行差踏错,不然万劫不复。
可是,本文并不想纠结哪种教育方式更好,而是想借此对比提醒各位思考: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评判标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好好读书拿高分就一定过不好这一生?
90后美女学霸康瑜在云南支教时教孩子们写诗,借助诗歌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一首首充满灵性的小诗中释放一个个未被污染的灵魂。可是却有网友批评康瑜的做法不切实际,质问她为什么不教孩子一些“更加实用”的知识。
是什么让父母和网友限制了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呢?我想,现代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难辞其咎。
本书的作者在谈到美国大量未能顺利毕业的高中生时,温柔地写下这样的话:
我在这里没有使用“辍学”一词,因为称某人为“辍学者”听起来就像是他(她)辜负了这个系统。但是对于这样的数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个系统辜负了他(她)。
无法顺利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庭贫穷、压力、厌倦、考试……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不足,或许我们也需要思考学校教育是如何让孩子失去兴趣的。七八年前,我所教的某届学生中有个女孩,进入高中后一直闷闷不乐,她觉得自己难以承受高考压力、竞争排名的压力,于是她的父亲果断将她转学前往某个不参加国内高考的私立学校,这位父亲说: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这件事给了我莫大的冲击:抛开克服困难带来的持久愉悦不说,这个父亲居然能够以“快乐”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那么,作者的建议是如何选择学校呢?不,作者不教我们如何选择学校,而是提醒大家如何帮助孩子接受教育、爱上学习——
决定走哪条路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
第一个是你作为一般家长的角色,以及它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你的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初期的全部发展,这样你就会知道你和学校应该为你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体验以及为什么;
第三是认识到孩子的才能、兴趣和品格;
第四是为什么你的孩子现在需要的教育可能与你在学校时不同;
第五是为什么那么多学校还没有提供这样的教育,以及你作为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点。
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和兴趣,才能丰盈他现在的生活,并点亮他的未来。作为家长,你的职责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机会,让他们过上快乐充实的生活。怎么做 ? 让我们一起继续读这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