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共读#Day 3#

今日主题:序言的检视阅读

上次共读讲到了什么是检视阅读,检视阅读的方法是什么,本次共读就是上次课程的一个实操,在永澄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序言部分的检视阅读。

问题1:序言讲的是什么?

首先作者提出了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准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其次讲了他和阿莫斯的研究经历和成果。然后简单介绍了快思考和慢思考,最后说明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问题2:序言是怎么讲的?

首先通过一个在饮水机旁闲聊做为引子,提出本书的目的。然后介绍了作者和阿莫斯近十来年的研究主题的发展。进而说出作者的目标是展示大脑的工作机制,并点明主要是介绍直觉思维这部分。作者通过几个示例来解释什么是直觉思维,并点出了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区别。最后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提出本书探索的三个区别,分别是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区别;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

问题3:序言讲的对不对?

和作者差距太大,目前无法判断,不过有些地方由于翻译问题,会造成错误的理解。

问题4: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通过序言了解了本书作者想表达的目的,其次对作想写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主要内容这部分对整个书的架构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之后整本书的阅读有帮助。

[课后问答]

如果你想逃避,问问自己逃避判断的这个原因是什么?

(1)觉得投入时间太多,担心时间不够。

(2)书的内容太难,担心做不好。

(3)每天工作内容多,压力大,每天早起担心影响工作。

2. 如果你已经逃避了,你做出逃避的决策的假设是什么?

(1)觉得即使放弃也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2)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想看的时候再看就行了。

[附加题]

1. 我为什么从来没有放弃放弃?

放弃比坚持更容易。放弃带来的满足感在放弃的当下就能感受到,而坚持带来的满足感则要到坚持做完后才能感受到。

2. 我为什么在放水这件事情里从来没有放水?

就目前的理解而言,和上面的原因一样。主要根据难易程度和满足感来判断。

优秀思考范例(来自作者:胡奎_Reborn)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a8099137a560

先要定义逃避,逃避什么?我觉得应该是逃避困难?那所有的逃避困难都是不对的么?假如你是一个普通上班族,不是汽修工,以后也不会以修汽车为生,你现在面临两个挑战:

四个月完成《思考,快与慢》的共读活动,

四个月内学会修理汽车。

你会选择哪一个,放弃哪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都会放弃第二个选项是吧,但是这个放弃,算是“逃避”么?

我想大家也不会这么认为,那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需要回答的问题,明确逃避的对象。

澄清后的问题:一件对你来说应该做的事情(这件事可能有很大收益,甚至巨额收益)上,你想逃避,做出逃避这个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这次的共读活动,我就有想过逃避。

为什么会做出逃避的判断?

我觉得原因在于「我觉得」太困难了。

你的感觉是否准确呢?

这个感觉我目前无法判断其准确度。

那假如你的判断是准确的。为什么困难就一定要逃避呢?

因为我觉得我要迎头挑战的话,困难会让我受伤。

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因为我心中挑战困难这件事具象化出来的感觉都是负面的,别人的嘲笑,自己身体被搞垮,遍体鳞伤。

为什么你会有这些具象化的想法,而不是攀岩,极限运动那种勇于挑战自己的豪迈感呢?

我觉得极限运动会特别危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的逻辑差不多是这样的:挑战困难会让我联想到危险,并会给我带来伤害。

再分析一下,想到困难就会想到危险,这一条可能是外部环境(电影、电视、书籍)等刻意营造的,电视上的英雄都是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困难伴随着极度的危险)而我不假思索的就接受了。现在冷静下来看,就拿共读这件事情来说,持续做下去,会有什么危险的地方?会缺胳膊少腿么?显然不符合逻辑。

至于挑战失败带来的那些挫败感、别人的嘲笑等自认为的伤害等,都是因为格局太小,只关注现实世界的短期收益。根本没看到失败带给我们的也是非常宝贵的反思机会,如果能好好反思,调整假设,我们就更可能从因上找到解决问题更根本的方法论。这个价值远比克服一个困难带来短期收益要巨大。分析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下面两种情况:

挑战成功,解决了困难(短期收益),反思(更长期、更巨大的收益)

挑战失败,进行反思,可以帮我修正假设(更长期、更巨大的收益)

因此,要做的事情也很明显了,就是找准应该做的事情,持续做下去,结果不用要,要持续反思,因上努力。

[一些疑问]

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分6个部分?

每个部分是什么关系?

成人学习法:EAT模式。

来源:《重构学习体验》

E:Experience体验

A:Awareness认知

T:Theory理论

先给学员一定的体验(Experience),然后告诉他们背后的道理(Theory),最后帮助学员产生新的认知(Awareness)。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