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受我部门老大的委派,负责腾讯网的一个大型报道项目的设计总负责。做过产品,做过品牌,做过资讯和报道设计,但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带队负责事业部级的大项目还真是第一次。
那会觉得难得有这样的大项目机会,希望能拼尽全力把所有设计页面所有的细节都做到完美才可以。
所以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作图魔咒,本应该对一些设计师进行指导,带着团队来完成这个项目,却生怕没办法达到自己预期而拿过来自己修改。那个阶段真是疲惫,焦虑,亚历山大... ...
现在回头再来看看这段经历,自己简直是犯了带队设计的大忌。相对于用户体验、品牌,甚至是快速浏览内容时都不太有感知的细节,内容的传达准确和及时才是媒体资讯类设计的核心啊。
设计师不是要做出完美的设计,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合理的方案。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马化腾的产品观
多少了解或是从事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同学应该听过这个金句名言,还有雷军的那7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其实核心都想表达快速推出,然后逐步的优化,没有谁能一下子做出一个完美的东西。
设计也是一样。
设计和艺术总会有人拿来比较。有人把设计当艺术,有人把设计当商品。但从行动的本质上来说,设计和艺术创作是出发点是截然不动的两件事。设计是为做出好的产品来提供给用户优质的解决方案(或是提供好的创意方案来触动消费者行动),是基于客户(老板)需求,产品自身定位范畴内来传达价值。这是方案的提供者。
艺术创作则是纯粹的主观表达。无论是绘画,雕塑或是行为艺术等等... ...行动的出发点不受限于某个范畴或是为取悦某类人。当然如果得到大众认可的艺术作品则会溢价于它本身作为商品的价值。
所以艺术家在做某类创作的时候,有时候即兴很快的做出某个经典作品,甚至某幅绘画画上几年,放一边待自己有继续创作的灵感才继续动笔。
设计则不行。
时间让优秀定格。
我以前有个习惯(现在也有这样问题),无论做什么设计,只要没到截止时间,设计总会不停止。总觉得会有更好的方式可以优化现在的方案。有时候做分享,PPT在上台前一分钟还在调整。其实方向和内容基本也不会在变了,每一处细小却不一定加分的调整只是让自己更加的放心而已。优秀的设计只存在于定格的时间和空间里,设计师应该追求的是每一个截止时间临界点的最优方案。只要做到了视觉的传达和表意的清晰,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就比如Paul Rand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1986年设计NeXT Logo时候故事,可能不少人对NeXT的黑色盒子彩色字商标都有些印象。当时,他得到的信息是NeXT是一个教育计算机公司,产品是一个还未发布的黑色盒子。图形表意,颜色的区分让名称更易于识别,这也是Paul Rand提出对于LOGO的核心设计理念即:独特性、可视性、适应性、可记忆性、普适性,以及能做到经典不过时的代表作之一。所以,即便造型的设计会有些许质疑,但在辨识度和易用性等方面,这个方案已经做到了在同时期里的足够优秀。按照现在的审美如果这个企业还在,也许在LOGO上也会做品牌升级等工作吧。
因为之前带项目的经历让我反思:设计没有最完美的方案,也没有最正确的方案,“设计只侵染你的思维或行为”。如果你认可这种思维,那么先追求阶段性的小完美吧,和时间去争夺优劣来赢得设计这场长久的修行。
【完】
关于大宝(我本人):
互联网领域设计师,跨界于广告、创意、工业设计、用户体验等领域,喜欢潮流,本身却很土,定期写文,欢迎提出你感兴趣的设计、艺术、创意等话题,试着做一个书写设计来影响你的人。
欢迎关注,阅读更多原创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