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书或公众号谈及父母对孩子过度管控的弊端,为了避免陷入这种误区,很多新派父母开始反思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崇尚“爱与自由”、民主、平等和尊重。那么,自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家庭的民主要到哪种程度,哪些时刻孩子可以自己说了算,哪些情况下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意志,这其中的原则和边界,也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上个星期,我就遇到了这样的挑战。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的某一天,我去幼儿园接了孩子。快到小区时,我对儿子说:“妈妈呆会得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点菜,家里没有菜做晚饭了。”
他听后表示拒绝,要求直接回家。
“可是家里没有菜了,妈妈呆会还要做晚饭呢!”我又强调一遍。
“不行,就不要你去买菜”他嘟囔了几遍,看我不同意,竟开始哭了起来,边哭边用脚在车里乱蹬。
因为确实要买菜,我也没有怎么理他。很快便到小区超市门口了。我停好车后让他下车,他不下;我把车窗打开,让他在车里等,他不愿意,嚎啕大哭,气愤的直跺脚;后来终于跟着我下车,但百般阻挠我买菜,拽手、拽包、扯我衣服;等我挣脱着快要走到蔬菜区时,他竟一把跪在我面前,抱着我的腿,哭着不让我动。我看他有点太反常了,便拉起他,细声说“妈妈就买点菜,买完马上就回家”;可还不行,他还是不依不挠,抢我手上的塑料袋,把我买的菜又重新放回到货架上,拉着我的手不让我结账,全过程伴随着崩溃式的嚎啕大哭!
旁边的人没有不看我们的。超市老板问我:这孩子咋啦?我说:我也不知道,不想让我买菜,然后就成这样了。
出了超市,我让他上车,他不上,继续哭;我关上车门,陪他站在车旁边,他还是哭;我拿纸巾给他擦眼泪,他扭头抗拒。我觉得应该跟他说点什么,可见他情绪激动,也听不进,于是,我索性一屁股坐在了超市门口的小马扎上,等待他情绪平复。
我琢磨着他今天怎么这么反常?以前也不是没有大哭大闹过,但好歹有个由头,比如想买玩具或想要什么东西吃,而且就算哭,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激烈。就因为我要去买菜吗?我买不买菜对他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啊,再说以前也经常带着他在这个小超市买菜。
反常行为的背后,总有某种特殊的心理动机。他情绪稍微平复。我问他:“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不让妈妈买菜吗?” 他听后依然哭,不回答。“那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吗?”他继续哭,还是不回答。我琢磨着到底是为什么,想了想,试探着问他:“那妈妈问你,你哭是不是因为妈妈没有听你的话,而你又特别想让妈妈按你的话做?”我这几句话说出来, 他哭声马上就变小了,眼睛眨了几下,点了点头。
果不其然。买不买菜于他并不重要,他真正生气的原因,是我没有按他的话做,没有听他的话。我哑然失笑,我平时对待孩子,坚持温柔和善,凡事喜欢与他商量,对他的意见也比较看重,连你要听话这种表达都很少说,一心想培养他独立思考、判断和有主见的品德,没想到今天,还不到四岁的他反而要求妈妈听他的话了。
我突然想起在育儿圈享有盛名的书籍《正面管教》一书中所提及的一个概念——书中的术语写的比较学究,称为“家庭事务中孩子与父母的权力争夺”。儿子刚才的这场大闹,是不是就是在跟我进行谁说了算的权力争夺?权力争夺这个概念虽然平时很少听到,但这种现象并非少见,一些小霸王、一些任性、控制欲强的孩子,多少都在家庭中与父母进行着权力争夺。而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被家长重视,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另外一种则可能是家长平时过于迁就孩子,导致孩子分不清家庭事务中做决策的原则,造成了控制欲过强。
自我归因,我认为我的问题应该属于第二种,我没有与他明确过我和他之间的权力界限,让孩子有了凡事他都可以做主的错误想法。
我决定趁热打铁,赶紧给孩子明确一下他的权力边界——哪些事情他可以说了算,哪些事情他不能。我用了一种温和但坚定的语气,直截了当:“今天的事情你不能说了算,妈妈也不能按你说的话做。有的时候妈妈可以听你的,有的时候不能。爸爸的事情、妈妈的事情、关系到全家人的事情,都必须由爸爸妈妈做决定,你要按照爸爸妈妈说的做。而有些你自己的事情,比如说你想买哪个玩具,吃什么口味的薯片,这样的事情你可以自己说了算,妈妈可以按你说的做。今天,我们吃饭买菜,就是关于全家人的事情,买不买菜,只能妈妈做决定,你不能做决定。”
儿子听我说这些,很认真,以前没有这么明确和坚定的告诉过他规则,今天是第一次给他画了边界框框。他不是一个不懂是非的孩子,听我说完这些,又小声的哭了几下,就跟我上车回家了。
我曾经看过北大夫妇高志宏、徐智明合著的一本书籍——《育儿基本》,二人在这本书里,就有关于家庭事务权力分配的表述,而我跟儿子说的那段话,基本也是根据书里的意思所做的表达。作者在书中把家庭事务分成了三个层次,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层次:孩子的个人事务——由孩子做主,大人只在必要时提出建议;
第二层次:家庭事务中与孩子密切相关的部分——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大人做决定时参考孩子的意见;
第三层次:复杂程度超出孩子建议和决策能力的家庭事务和大人的个人事务,比如说是否生二胎等——孩子无需参与,更不必由孩子主导。
同时,书中还明确了其他几项原则:
一:家庭要事,孩子不参与决策;
二、爸妈个人事务孩子不干涉,也不能授权孩子参与;
三、家人之间建立适度界限:主要与孩子相关的部分,由孩子自己做主,主要与大人相关的部分,由大人做主。
无规矩不成方圆。爱与自由固然重要,但如果拿捏不好,便会演变成对孩子的放任与纵容,养出任性、自私的孩子。相比于原则模糊、界限不清的爱与自由,也许温和但有边界的教养规则,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以及整个家庭的建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