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心理表征”——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或抽象或具体的“心理结构”。
你与他们的差别就在这个概念上面——你没有建立自己的“心理表征”。
可能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点模糊,我再以减肥为例子阐述下心理表征的建立过程。
当提及减肥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是胖、瘦身、健康或者是一个正在跑步机上运动的胖子。而专业的健身者,可能想象得更多。目标体重、健身计划、饮食计划等等细枝末节的东西。
于是他们的心理表征的逻辑就这样产生:
目的:将体重降低至60KG,并保持健康。
可能失去的东西:美味但高热量的食品、空余的散漫时间。
带来的麻烦与面对的问题:疲惫、无法坚持。
如何弱化停脚步的理由: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以便不受其他义务的干扰,并将此制造出一种习惯和责任的感觉。
列出可能干扰你锻炼的事情,将它控制到最小:比如,早晨很难起床(可能是因为在夜里工作很晚),那就将训练安排得晚一点,你的身体就不太会抗拒锻炼;
再比如,你容易受到手机的影响,那就在锻炼时,将手机放在别处;保持足够的睡眠与健康;将训练时间固定,防止因一时兴奋过多地锻炼透支了自己的体力。
如何强化前进的脚步:明确自己的渴望;加入现有的互相激励的团体;定期将自己训练的成果分享获取成就感。
制定计划:训练计划、饮食计划。
开始!
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在短暂时间内可以罗列出来的。在训练的过程,他们通过实践与交流完善了自己的心理表征,完善后的心理表征又反过来促使他更好的锻炼,良性循环周而复始。
其实无论是减肥还是其他别的目标,一旦当你看透它的可行性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坚持自己的梦想?摒弃那些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可能性,大胆去闯去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