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情人节的时候,一位玩得比较好的朋友发微信给我:你男朋友出差吧,要不要一起去簋街吃饭?顺便,拯救一下孤单的你。
同事们都一个个屁颠屁颠去约会了,收到这条微信的时候感觉被天使临幸了一般。吃饭的时候,我问他:
最近忙不忙,还在每天写需求么?
年过得怎么样?
……
好久没得到回复的我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到他混迹各个微信群和聊天界面中,“焦头烂额地维持着人际关系”,发现我在看他,便抬头问我:“你刚才说啥来着?”
我以为我们还是大学时候,既能一边胡吃海塞,又能得空插话的朋友。原来还兴趣相投、很有默契的两个人现在竟然都聊不出一个话题。我问他你平时离不开手机么?他说:对啊,三分钟一刷,生怕群里朋友圈里漏掉了事情。
朋友圈是个巨大的漩涡,让人无可奈何又身不由己。
01
科技太发达的时代,加个好友就交了个朋友,交朋友看似很容易,可越容易人们便越不珍惜。
我QQ上的出生日期是瞎填的,到了QQ生日那天都会有很多人给我发生日快乐,系统自带的那种。我也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难过,那种说不明的情感应该叫做无可奈何吧,很多人在尽力维持着对他来说并不重要的关系。扫个二维码就能成为朋友的年代,已经没了对朋友层层筛选的仪式感,免去了一起穿开裆裤,同窗奋斗,雪中送碳的考验。仅仅通过朋友圈就能了解一个人的前半生又需要多么复杂的仪式感呢?
加了好友备注都懒得改
换了名字和头像就忘了是谁
朋友圈刷到底,发现我还不认识你
02
你以为互加好友,你们就成为了朋友,就有维持关系的必要。其实真正重要的朋友不会只存在于朋友圈。
我之前所在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商务很多时候只在QQ、微信上沟通,他们称其为人脉。关系稍微好点儿成了点赞评论之交,只说过一两句话互换名片的,碍于工作的面子也不好删了好友,于是就成为朋友圈刷到底也不认识的那一种。因为工作需要同事介绍了今日头条的运营,加了好友向她咨询一些问题,她态度很好但每次说辞都是“好的好的,我帮你看看。”就没了下文,这样沟通了几次之后我也没有联系过她。
后来我跟一个销售朋友聊起这件事,他告诉我:只存在于社交软件上的人压根算不上人脉,在双方都对彼此有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才能算作有效沟通。仅靠网络上的三言两语,这样的关系并不会持久。如果一个人很看重对方的资源,那么不仅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喜好,甚至家庭。双方有共同的经历后,才能算真正的人脉关系。
这种只存在于社交软件上的“友谊”我称之为“朋友圈友谊”,在网络上有很多话题,但是一见面尴尬至极。这种人际关系对你来说压根没那么有效,也没那么重要。
03
日本有一位在ins上很火的时尚博主,叫西上真奈美,86cm大长腿,每日晒旅行、美食、朋友。有一次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很坦诚地表示,她在ins的一切都是假的。跟朋友的旅行照只是请路人合影;一桌二人三餐的美好无非是一个人点了双人餐摆拍而已;而朋友,她说她根本没有朋友,能叫来朋友聚会前提都是她买单。
我有个朋友,她说她每次刷朋友圈都要刷到上次开始阅读的位置,不能漏掉一个人的动态。如果TA就是西上真奈美,戴上面具隔着手机屏幕表演,我们点了个赞,TA便更加卖力的表演起来。我们也不管真假,就觉得TA过得好好啊。既然朋友圈里的TA不是真正的TA,那我们平日里又在刷着谁的生活?我们每天观望的、尽力维持的不过是假象罢了。
科技在进步,手机帮你记住了朋友的生日,所以你再也不会在日历本上画圈圈,精心准备一份惊喜。克劳德·勒鲁什曾经这样描述爱情:以前,我给爱人写封信,要两个星期才能到,还要两个星期才能回信,这四个星期都是美好。从前触不到的恋人,用邮件去思念。而现在,我们之间的沟通方式不会迟缓、笨拙,但再也承载不了我的真心。我越来越懂得,“行,有空约饭吧。”不代表我想见你,只是我想快点结束对话而已。
既然朋友圈里看不到真心,为何不珍惜坐在你对面的人。很多情侣难得周末出去吃饭约会,板凳还没坐稳,就各自拿起手机,刷了起来,只顾着吃自己面前的菜,吃完了买单走人,例行公事一样。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以前的人,想看,看不清。现在的人,能看清,不想看。
你怕漏掉说不清虚实的朋友圈,难道不怕错过坐在你对面真实的我?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如戏,你若想过得精彩,总得靠自己去碰几个配戏的好演员。”而好演员,我觉得,还是演的真实最重要了。
手机给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更多可能,但一定不是全部。我心目中的相处关系,朋友间也好,情侣间也好,不应该只是隔着一个屏幕,一个人在表演,另一个人在揣测。
而我宁愿删掉500个好友
只留下一个真心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