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听完昨天的故事,她感叹到:“职业习惯,会形成思维模式,进而影响生活习惯。
和学语言学的朋友比较起来,程序员更多的是输入性的工作:理解需求、编码实现,从外界的输入中删除了很多色彩(形容词),变成简单的逻辑——其实是一个变得无趣的过程!
这,也许是我们和学语言的朋友聊得来的原因!我们很喜欢衣老师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和她聊天,她善于讲故事,很形象生动,刚好是我们缺少了的!”
细想起来,确实如此!
昨天和朋友们谈论到逻辑推理,唐老师和Year谈到语言分析的时候,会用无意义的字符(如字母a)替代名词…让我想起编译原理这门课程,于是我说起编译器做语法分析的过程(现在想想学语言学的朋友,对这个过程肯定很熟悉,我有点班门弄斧了,好在衣老师介绍说:“不同领域的人,一起交流,会有不一样的启发!”深以为然!)
有朋友一下子好奇程序员的思维来了,我解释说:“所有编程语言,都有几个最简单的逻辑:
1.do
2.if C then do;
3.for C do;
while C do;
do while C;
C表示判断条件,do就是动词……”
有人感叹:“程序员成天就写那么简单的逻辑,还拿高薪?!”
唐老师敏锐地发现:“他们(程序员)可能没有形容词,只有名次和动词!”。
我沉思片刻,觉得似乎如此!
衣老师提了一个问题
——这个句子较长,
但语法绝对正确!
我们可以相信语言学家——
这是个吸引人注意力的问题!以致于大家都安静下来,慢慢把身体前倾、凝望,听她不带停顿地说完那个长问句!
问题的大意就是:
“程序员会不会因为逻辑思维习惯,而忽略和别人谈话的很多内容?”
我说:“我会简化我听到的的内容,会过滤一些我觉得不重要的(不感兴趣的)内容。”
说完后,我在心里觉得不太妥当、也不太符合我的实际!
我感觉不妥帖,是因为:她可能惋惜,因为“很多聊天内容,被我过滤掉了”,她会不会白费气力,因为“她自己说了很多她觉得有趣,而被我忽略了的事情?”
我觉得不完全符合我的实际情况,是因为:我找到了反例,是我听讲座的时候,喜欢事无巨细地作笔记,生怕漏掉任何内容!
于是,我补充说:“呃~因为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也不会忽略很多有趣的东西!”
好友Year疑惑并反问道:“程序员,不是要处理很多细小的环节吗?应该不会忽略很多内容的!”
我说:“还是会简化,至少简化逻辑的!”
衣老师有笑着对唐老师说:
“你知道他看书的习惯吗?他会用一把尺子,一边有波浪线的、一边是直线的;还用红蓝两种颜色的笔…”
我承认:“对,我看书,会划重点…”
今天看书时,我又在划重点!想起衣老师的问题,我确实有那样的习惯,不止一次觉得很多书写得比较啰嗦,明明用很简洁的文字可以说明白,作者却用了很大篇幅!
而我划重点,是标注概念名词、定义、关键点,以便下次回顾时,一目了然!不用再花功夫过滤一遍!感情我读书是在过滤?和我工作习惯一样:输入软件项目需求,过滤后抽取那些简单的逻辑关系并编程实现?
我读书,除了划重点,还会将重要内容,写在扉页,同样会用简洁的文字,回顾复习的时候,效率极高!
画思维导图就更是简洁了!
关于我划重点便于复习,曾经有朋友质疑过:“你这样,如果第一遍没有标为重点,但也许确实很重要;那么,下次再看,也许你还会错过哦!”
我听了以为然,但毕竟第一遍划重点时,还是比较慢速细致的;而且,第二次再看,一般都会联系上下文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不大。
关于简洁,于我是矛盾的!
一方面看书画重点、过滤噪音,甚至觉得一本300面的书,其实完全可以缩写成100面左右…
一方面在之前做读书笔记和听讲座笔记的时候,事无巨细,都想一一记录下来,生怕漏掉了什么…
但听讲座笔记和看书,还不太具有可比性!
但这个问题萦绕耳畔,挥之不去:“感情我读书是在过滤?滤掉噪音?留下重点?”
我突然想起:“近十来年,我没有再读过长篇小说,是否和这个思维习惯有关系?”我是否觉得:“长篇小说,其实关键点,不过是主角的命运起伏而已,但会分散在太多日常的琐碎中,看起来会浪费很多时间吧?…”
因为我们的职业习惯,形成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输入内容后,抽取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看来是肯定的!
原以为编程,是创造性的活动,工作能得到极大的成就感;但这样想起来,其实我们失去了很多形容词,我们的工作是缺失的!着实可惜!程序的界面,那是美工和界面设计师的功劳,也许他们是擅长讲故事的人,和衣老师唐老师们属于一类人吧?
我讲这个故事,但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形容词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