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到大收到过太多太多的固化的熏陶,比如: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学习之时,总会以“天道酬勤”相互勉励;灰姑娘的生活如此苦难,但最终找到了王子,一起过上了没羞没骚的幸福生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就一定能够取得真经么?天道酬勤到底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还是只是一个统计学的规律呢?谁知道灰姑娘的生活过下去会不会有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呢?这些都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我们努力付出,提倡吃亏在前,却总还跟着一句享乐在后。其实在委屈自己付出的那一刻,我们在心里就有了一个期许,觉得,我们这样就一定会成功,所以,其实应该是享乐在前,想到了我们以后能够享乐,我们才会在这一刻吃亏。殊不知,在苟且之后等待着你的,并不一定是诗和远方,很可能是一个更大的苟且。
从小到大,一旦爆出名校毕业生回家种地、卖猪肉、蒸馒头,就会有人跟风爆学习无用论,却殊不知,同是种地,眼界眼界不同带来的结果不同,可能注册公司、功成名就,也可能一辈子就守在一亩三分地里,催促着自己的孩子努力考个好大学。
相信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人在吹嘘学习无用论,还有一批人为了怼无用论者而自发组织成了学习有用论者。有用无用本身就是一种对学习的期待,“我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个好大学,考了好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这种思想仿佛已经成了社会公认的一种意识,却忘了最初我们智人发明“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发明“学习”是为了“了解”,为了“我想知道”。学习是有起点的,在我们还在襁褓里时,当我们刚开始听着父母以及身边的人咿咿呀呀的说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东西,那时的我们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于是开始了模仿着说话。从模仿到创造,我们走过了人生第一个学习阶段,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我们才能够接受这个社会普遍的传输知识的载体,那么接下来的学习阶段,就从“为什么”开始了。
当我们问出第一个“为什么”,我们对世界的求知路途就此展开。随后,我们走入了被社会普遍所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习惯了听课、习惯了背书、习惯了考试,并最终把分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却在这一系列的习惯中走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关于“学习”,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是一个过程,自始至终也没有人把学习和成功的必然性联系到一起,我们大家之所以都在努力学习是因为这是一个通向成功可能性最大的一条路,成年人的世界追随的都不是一定的事儿,而是更有可能的事。
如果我们开始把注意力稍微转移一下,不在学习开始之前就着眼于成功,而是把重点放在学习本身,放在对知识的挖掘和领悟的深度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从很小就被潜移默化的植入了付出与回报的对比,付出之前便想好了回报是否丰厚:追求之前就想好了在一起以后的甜蜜、学习之前就想好了考上以后的喜悦、受苦之前便想好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设定应该是激励你向前的动力,而不应该是枷锁,让你无法面对最后可能到来的失败。
天道,未必酬勤。但,你一定要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