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你变了”:一场关于耐心的自我救赎

昨晚给儿子检查数学作业时,他突然把笔一摔,红着眼睛说:“妈妈你以前不是这样的。”

我愣住了。他说的“以前”,是那个会蹲在地上陪他数蚂蚁半小时的妈妈,是那个就算他把“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问上十遍,也会翻着百科全书慢慢解释的妈妈。而现在,我对着他写错的应用题会提高音量,他刚开口问“这道题为什么”,我就忍不住打断:“上课没听吗?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他低着头,小声说:“你现在总是生气,我觉得学习好没意思。”

这句话像根细针,轻轻扎破了我一直以来的“合理”借口——不是我没耐心,是他不肯学;不是我态度差,是他太磨蹭。可当孩子把感受摊在我面前时,我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我因他的“不配合”失去耐心,他因我的“没耐心”厌恶学习,而我又把他的厌恶解读为“懒惰”,从而更加急躁。

耐心是怎么消失的?

我仔细想了想,那些被我归咎于“孩子不努力”的时刻,往往藏着我的焦虑:担心他成绩落后,害怕他跟不上进度,甚至把他的学习态度和“未来是否有出息”强行挂钩。当我把“教育”简化成“纠错”,把“陪伴”异化成“监督”,耐心就变成了电量不足的蓄电池,在日复一日的“必须学会”的压力里慢慢耗尽。

更可怕的是,我忽略了一个真相: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从来不是被“教会”的,而是被“感染”的。当他感受到的不是探索的乐趣,而是妈妈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学习自然成了令人恐惧的任务。

试着按下暂停键的三天

意识到问题后,我做了一个尝试:每天留出15分钟,不带任何教学目的,只做他的“学习伙伴”。

第一天,他指着一道鸡兔同笼题发呆,我没急着讲公式,而是问:“如果让你当饲养员,你会怎么数清楚它们的腿?”他眼睛亮了,开始用小棒摆兔子和鸡,虽然摆到第五只时搞混了,却第一次主动说:“妈妈,你等我再试试。”

第二天,他背古诗卡卡住了,我关掉台灯说:“我们躺着背吧,就当讲睡前故事。”他笑我把“床前明月光”背成“窗前明月光”,却在互相挑错的打闹里,轻轻松松记住了全诗。

第三天,他写作文时咬着笔杆,我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妈妈今天也写日记,你写你的小狗,我写我的工作。”当我们并排坐着沙沙写字时,他突然凑过来说:“妈妈,你看我写的‘毛毛追蝴蝶时像个小疯子’好不好?”

比“教会”更重要的事

这三天里,我发现自己不再盯着他的错误,而是开始观察他的兴趣点:他喜欢用画图解决数学题,那就允许他“画着算”;他讨厌枯燥的背诵,那就把古诗编成母子俩的“吐槽版”;他对作文抵触,那就先让他觉得“写作是件自由的事”。

耐心不是无限供应的燃料,而是需要刻意经营的容器。当我不再把“让孩子学会”当成唯一目标,而是试着理解他“为什么学不会”的困惑,试着蹲下来用他的视角看那道复杂的题目,情绪就慢慢平和了。

昨晚他临睡前,突然抱着我说:“妈妈,你现在又像以前一样了。”我心里一暖,知道不是我“变回了以前”,而是我终于明白:教育不是推着孩子往前跑,而是握着他的手,陪他在迷茫时慢慢走。

如果你也在辅导孩子时感到焦虑,或许可以试试:

1. 给耐心设“安全区”:每天固定15分钟无压力陪伴,不纠错,只倾听;

2. 把“教”变成“玩”: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切入学习,比如用积木学数学,用角色扮演学语文;

3. 允许“学不会”的存在:告诉孩子“不懂很正常,妈妈陪你一起找办法”,而不是“你怎么又不会”;

4. 给自己“情绪缓冲带”:当感觉要发火时,起身倒杯水,深呼吸10秒再开口。

孩子的学习之路很长,但亲子关系的温度,才是照亮这条路的光。愿我们都能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重新找回那份让孩子安心的耐心,也找回那个温柔从容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