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来源
最近,我们班的几个喜欢建构的小朋友经常拿着积木玩叠高的游戏,把积木叠的高高的,然后突然推到,哈哈大笑。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对叠高的游戏非常喜欢,但是建构中停留在单纯的叠高、推倒。于是我在建构前进行了引导。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案例1: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高楼照片引发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诺诺:“这是楼房。”
于佑嘉:“这个楼房好高啊!”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层好吗?”
诺诺和嘉嘉:“1,2,3……20。”。
师:“这幢房子真高呀!你们想不想搭一幢这么高的楼房呢?”
诺诺和嘉嘉:“想。”
师:“那你想用什么积木来搭呢?”
诺诺:“我要用这个积木。”幼儿指着乐高积木。
师:“那我们来比一比,谁搭得层数多。”
两个孩子就开始搭建高楼。
分析:
诺诺能与同伴一起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愿意和老师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指南》中科学发展目标指出:“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在数高楼的过程中,诺诺能数到20,说明幼儿对数、量关系的认知超出该年龄段幼儿的水平。
案例2:
诺诺开始从篮筐里随意地取出一块积木,开始往上垒高。第一、二、三、四、六、七块积木比较小,第八、九、十……十四块积木大一些,搭到第十四块积木时,积木倒了下来。摔成了两段,诺诺马上把积木扶起来,把两段积木叠起来。还是按照原来小的在下,大的在上面。他一只手扶着搭好的积木,一只手拿着积木往上叠,叠到第十九层时,他放开扶着积木的手,积木朝一边倾斜,他试着扶了一下,积木还是倒了下来。
分析:
诺诺能够用乐高积木进行往上叠高,但是在叠高的过程中,没有把大的积木放在下面,同时搭建中积木一边多一边少,造成积木不能稳定的直立。在积木第一次倒下后,诺诺认识到了要把积木稳住,他采用了用手扶的方法,没有考虑到积木的叠放没有稳定。
案例3:
师:“诺诺,你的房子怎么啦?”
诺诺:“它站不住。”
师:“它怎么会站不住呢?”
诺诺:“我也不知道。”
师:“是不是你搭得时候积木放的位置不对呢?可以试一试把积木的位置换一换。”
诺诺把摔成几块的积木重新进行组合。这一次,诺诺把大的一整块积木放在下面,小的一整块放在下面。
师:“为什么你交换了两块积木的位置,房子就站稳了?”
诺诺:“这里大(下面),这里(下面)小。”
师:“你真了不起,发现了下大上小的结构能站住的秘密。”
分析:
当幼儿的搭建活动遇到困难时,通过教师的介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尝试、再次尝试、总结经验。在搭建中感受下面大上面小的结构重心比较稳,不容易倒下,掌握了一个新的建构经验。
案例4:
一幢高高的楼房建好了,诺诺开心地指着房子说:“老师,看我的高楼房。”
这时候,我也示意孩子们收积木了。一旁的小伙伴说:“要把积木拆掉了。”
诺诺:“我不想拆。”
师:“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你搭的积木保存下来。”
师:“老师用手机帮你拍下来,你自己也用笔把它画下来好吗?”
诺诺到美工区拿了纸和笔,照着自己的积木开始画画。
分析:
幼儿在收拾积木的时候产生了分歧,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找到了保存作品的不同方法。为以后活动中作品保存提供了方法。通过幼儿自己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作品,让幼儿对自己的建构作品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指南》中艺术领域对孩子有这样的要求“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诺诺显然达到了这一目标要求。
三:特点与价值
观察诺诺的整个搭建过程,前面半小时的搭建都是在默默的完成,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游戏是非常投入的。 而且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能有如此长时间的专注于此项活动已属不易,且诺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一直在持续的思考中游戏,并在自己拼搭的基础上进行拆除、重建,这也是需要勇气的。我觉得该幼儿是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敢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调整,并乐于坚持的完成自己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还在不断的思考,上看、下看、远看、近看。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抓住他的精彩瞬间,在分享交流环节让他讲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都是我们可以分享的,让其他幼儿对此游戏有所了解,知道怎么去操作,让他来做小老师和大家交流,相信孩子之间的对话会更有效,更利于大家接受,并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