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漫记

我脑海里搜索了一下已有的长沙元素,有这么一些:马桶台的综艺节目、橘子洲、臭豆腐、毛主席、历史名城、楚国、湘江、漫才兄弟、长沙口音,零零碎碎,所以对这一次长沙之行还是充满期待,想着好好“沉浸”一把,感受一下这一座城市的千姿百态。

由于高铁票紧俏,领导抢到了1月24日凌晨4点东站出发的,为了能起得来,儿子做了充分准备:早睡、闹钟,而我则采取了相反的做法熬个半宿,眯一会儿差不多就到出发的点,所以有了父子双保险,我们准点出发。原来凌晨的高铁类似过去跨站公交车,一路上只在南昌一个大站停留较长时间,其余时间一路飞驰,一觉醒来长沙南站便到了。

印象·长沙

让长沙和杭州联系在一起的竟然是太平南街口一块石牌,记录着这条街原来有孙坚庙,孙坚为稳固政权,好好经营长沙,而他的儿子孙权故居就在杭州富阳龙门镇。这一下子熟悉感扑面而来:原来长沙三国时期是吴国重镇。所以在长沙考古挖掘出很多三国时期的书简,其中就有记录荆州之争的“机密文件”。

长沙为此还专门建起一座简牍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还有年代更久的汉简、楚简。简,就是册的一支,多用木制、竹制,上面用刻字、写字,制作工艺精湛,因为多为官用,记录公文,不然也难以保存至今,所以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话不是我记录下来的,是简牍博物馆内的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介绍的。他们身着天蓝志愿者服饰,见到我们前来参观,便面带微笑,问好招呼后开始轻声细语地介绍,如数家珍。有意思的是,每个小讲解员普通话中都带点长沙口音,听起来很有韵味,特别是非讲解稿的口语:“请小心噻”“慢慢走咯”“我讲好啦”,让我脑海里冒出一个画面:汉代长沙王侯召集文物官员念公文,就是这种语音语调。

我想长沙最有名的王侯当属西汉初期长沙国第一高官丞相、轪侯利苍,因为他家族之墓驰名中外——马王堆。说来有趣,没去马王堆之前,我想着这地方一定是个人迹罕至、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结果这地儿竟然在人民医院内,边上就是居民区。果然就是一个大土堆,原来这个“堆”就是坟堆的意思。为了保护坟堆,只留了一个坟坑对外开放,其余两个回填恢复原貌,而辛追夫人遗体早已挪至湖南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环顾四周,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以石为棺,用石造墓,引土盖坟,种树为记,反过来,植树固土,土护石墓,墓罩石棺,棺存故人。这其实是“入土为安”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是“人出于土,而回于地”的人生朴素哲理。

一碗豆腐臭,一路遐想香。转眼便到了街口,这里就是汉长沙国第二高官贾谊的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源头”肯定不大,“故居”往往也逃不过“战火重建”的厄运,贾谊故居也是如此,地方不大,战火毁后重建于此。拿出手机直接百度“贾谊名言”,跳出来不少耳熟能详的句子,例如“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故居内基本是人物介绍,功绩留名,鲜有真实用过之物。庭院内有一口井,说是太傅井(贾谊官居长沙国太傅,又称贾太傅),井边置一石床,石床不是床,而是类似石头凿成的沙发。传说当年太傅便靠在石床上休息和想国家大事。

长沙的井很多,便于城内东南西北的居民就近取水生活。儿子按“书”索骥,带着我们来到一处“名井”,名曰:白沙井。再次更新了我对井样式的认知,它不是传统样式的井口高于地面,它的出水口与地面齐平,口子呈长方形,我们装修房子的地板那么大,左边两口,右边两口。那天恰逢大雨,这井水伴着雨水就这么流出来。儿子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水脏不脏,能不能喝?”看到边上置有取水用的红色兜子,便取下一个,试着兜水玩,又跑到边上看告示栏里对井水的取样检验,发现有“什么菌什么菌超标,建议不要生饮”云云,便大摇其头:“看看,看看,我说吧,不能喝!”不一会儿,来了一个男子,带着水桶、兜勺,看样子来取水的。儿子和我好奇这里的居民怎么取水的,就细细看着。只见他先兜几勺水,把水桶里里外外冲洗一遍。我想这是先用表面的水冲洗水桶,既不浪费水,又避免表层的水细菌多,看来是一个有经验的人。然后,他才将水兜进水桶。他还用一个漏嘴,过水更充分,节约时间,避免手脏污染水。天虽然下雨,还是有些居民陆续过来取水,可见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在边上长廊里也画着过去人们到这里取水的情景,生动体现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意义!

一方水土一方人,长沙的景,长沙的历史,就如同这井水汩汩流出,从远到近,入眼留心,慢慢清朗起来!



岳麓·长沙

岳麓书院是长沙文化的金名片,有多少文化人和非文化人都慕名而来,甚至称之为“朝圣之旅”,这是因为南宋乾道年间,朱熹来访,与院长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人家可是因为学术出名,可不像我们杭州万松书院因为学生谈恋爱出名。

满怀崇敬之心,一路进入书院,只见依山而建的各式院舍建筑鳞次栉比,祠堂、亭台楼阁,周围有檐廊相连,院中水榭相望,古木参天,真是一个读书佳处,不过我想在这里谈恋爱也不错!找了好久教室,竟然发现已经成为书院办公区,而且是在书院最深处。一道白色环形拱门连着白色围墙将世俗喧嚣隔开,两边教室、中间天井过道,也不见过多的门面布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这里的建筑也是战后重建,多有修缮,虽保留原貌,但古味却已不在,尤其是读书人最崇尚的书香味——书都不见一本。

出得南门,感觉不对,视野顿觉开阔,清风习习,一种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儿子被一个小哥手中拿着叫卖的明信片吸引,领导让他挑了一套,买来作为一路不吵不闹的奖励。再往前走,道路干净,树木长相文雅,红砖楼房就像七80年代的大学里的建筑。果不其然,我们竟到了湖南大学,这些建筑全部是湖南大学的教学楼、实验楼。原来,湖南大学本就是围绕岳麓书院扩建而成,好将古时的书院学术气息传承到大学的建设发展之中。不禁让我赞叹欣喜,对儿子说,将来有机会你可以来这里读书。儿子可没想那么遥远,肚子咕咕叫,想吃东西了。

沿路慢走,来到“红场”——湖南大学的中心广场,塑有伟人雕像一尊,鼓励着莘莘学子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我不禁想:长沙医院里面有马王堆,大学里面有书院,真是别有一番底蕴!


品尝·长沙

原本的标题想写“品味”,只不过一家人均不擅长吃辣,于是最有名、最地道的剁椒鱼头、辣椒炒肉,我们均未“染指”,对长沙的美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故而还是用“品尝”。

长沙最有名的小吃就是臭豆腐。它外表的颜色是黑色,近墨水的黑,就有一种诱惑感!在太平街逛的时候,我们就买了两大碗,大快朵颐,汁水咸热,顿时驱散了身上的寒气。这是一种,因为有汤汁浇灌,我姑且叫它“汤豆腐”。

论地道当然要数火宫殿的臭豆腐了。长沙臭豆腐表面为黑色,就是出于火宫殿的秘方,说是用一种特殊的卤水浸泡而成。好事多磨,找火宫殿我们还是费了一番导航的,明明到地儿了,就是找不到门,绕过去又绕回来,才发现火宫殿不是酒店,而是火神庙。进了火神庙,正对面是火神供奉处,右手边的偏殿就是火宫殿,火宫殿比供奉处大多了。火宫殿的臭豆腐是干炸的,最经典的吃法,不是常规的直接蘸酱吃,而是拿筷子先把中间划拉一个口子,再把酱料灌于口子内,有耐心的话等上几分钟,让酱料的味道被豆腐吸入,这个时候入口味道由淡到重,回味无穷。除了臭豆腐,全国各地的小吃这里也有,杭州小笼包也赫然在列。出了火宫殿,看到一尊伟人像,基石上刻着伟人的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我们都觉得闻起来也香。

这股余香一直伴我们回杭。在杭州大悦城发现了长沙臭豆腐摊位,当即来上一碗,算是回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