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这个带点莫名、有点强说愁的年龄段,尤其上了初中,刚摆脱国小的稚气,迎来的是身心骤变、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状态。我还记得自己上初中时,不知怎么地看什么都不爽,好似全天下的人都和你作对,尤其对爸爸更是如此。我是么女,他喜欢和我互动但又常常捉弄我,当时特别讨厌他,还和他生气、不说话、不理会,我们的关系因此渐渐疏远。
爸爸是乡下人,他擅长园艺却不懂亲子沟通,现在孩子和自己暴冲时,才发现自己以前好不懂事,就因为青春期这一段怪里怪气、令人难以捉摸,惹了爸爸伤心而自己現在也感到后悔不已。如今换我面临青春期儿子,为了避免重复自己和父亲变得疏离的遗憾,面对儿子暴怒狂喜的情绪节奏,说穿了也只能见招拆招、随机应变,截至目前不能说是完全摆平,但所幸是和平相处了。
1.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他们已懂得辨别你的真心诚意,不要轻易下承诺,说到要做到,让他觉得你是言出必信的人,不然会被记上一笔,而且是一辈子!
2.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别人的事,尤其是负面消息,孩子在身边时最好刻意不说,或是简单带过。我们的朋友孩子也认识,一来不必让孩子知道大人的事,二来避免让孩子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
3.急事,口气慢慢地说:
有一次我心急地说了儿子几句,当下他难过沉默不语。事后想想,我看见了自己背后要求完美的个性,不喜欢事情做得不顺利。后来和儿子道歉,并询问他是否可以原谅我,他和我说了他的想法,最后我俩都没事了。这事让我反省,越急越要学会慢慢说!
4.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不必在孩子面前当老大,有时候承认自己对那些事没有把握,可以更轻松自在做自己。当孩子提问时,我们可以谨慎地说对这些事不懂,反问孩子可以教我们吗?这样他不仅不会觉得我们什么都不会,还会和我们一起讨论呢。
5.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我们常不自觉刻板印象地评论很多事,儿子也会和我分享他对同学的想法,我也会提醒他不要随便臆测,不如直接询问求证,答案自然就会出现,也可减少自寻烦恼的过程。
6.自己的事,多听别人怎么说:
青春期孩子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优越感,除了赞美他之余,我会询问他这件获得赞美的事,老师怎么说?同学怎么看?遇到他被老师处罚时,除了他的说法,我会询问他老师怎么看?同学怎么看?最后再和他说我的想法,这样可以学习多听别人怎么说,而不是我们自己怎么想。
7.长辈的事,多听少说:
和长辈住一起,当碎碎念的老人遇到暴冲青春期孩子,往往受伤的是老人家。长辈会因为儿孙的言语冲撞感到不受重视而沮丧,儿子会因为老一辈的不理解有委屈。这时候只能和儿子分析,老人家观念已无法改变,但他们爱孙心切,一一细数长辈为他们做过的事,孩子通常都可接受,甚至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况,他们会自动闭嘴不回应,还会说:反正说了也没用。
8.孩子们的事,用相同语言说:
如果你用心去学几句他们年轻人现在的用词,不管是好话或是难听的话,将它很好地融入生活对话,我发现冲突不仅会变少,还会让他们觉得你是同一阵在线的人。
9.小事,幽默地说:
有时候你想和孩子说些事,一不小心说错话用错口气,可能激起他们肾上腺素而满脸胀红,搞得他不是恼羞成怒就是和你无言以对。所以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也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尤其当我用他平常亏人的玩笑话回敬他时,他常常一时语塞時,都会说:傻眼耶!
10.重要的事,商量的说:
孩子即将面临升学考试,要不要课后补习,一直是孩子和爸妈观念上的拉扯。后来我们商量达成协议,让他课后先在家自己读,之后再讨论。后来他发现自己读书遇到困难没有人可以讨论,主动提出补习加强,反而学习的主动性更高了。
「当了爸妈,才开始学习当爸妈」这句话果真不假,希望当爸妈的人,不要不理解青春期错过对孩子的爱;也希望年轻人,更多了解爸妈的心情,不要因为青春期错过父母的爱,都不要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