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其中对于饥渴之害为心害颇有感触,人在什么时候觉得水好喝?当然是特别干渴的时候;人在什么时候觉得吃饭香甜,当然是在特别饥饿的时候。干渴与饥饿都不是正常的状况,都是我们的口腹受到伤害造成。口腹受到伤害,我们感触这么深刻,那么我们的人心受到伤害,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原文如下: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大意是: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任何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难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饥渴的损害?人心也都有损害。人们能够不把类似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个人看法:
一个人处于饥饿干渴的状态,的确我们的味觉会发生变形,“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内心受到伤害,该怎么办?
其实一个人的内心受到伤害,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失恋就是非常典型的受伤🤕️,轻度的几个月已失落感,重度的直接自杀或者终身不娶或终身不嫁,因为他的内心受伤无法愈合,除非几个月以后重新谈恋爱,把注意力转移,这样内心的伤痕才会慢慢愈合。
伤口腹只是肉体上的伤害,伤心则是精神上的摧残,肉体上的伤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很容易恢复,但是精神上的伤害,要恢复正常,比较困难,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愈合;另一种方式采取人物干预,改变内在的认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就能够彻底愈合精神创伤。
孟子早在2500年前就认识到精神伤害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孟子就是中国研究人类心理学问题的先驱。孟子提出解决人类心理问题的办法就是回归人类最核心的良知良能,回归“仁义礼智”,回归人性的善良,唯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光明正大,我们才会充满“浩然之气”,我们才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我们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才会正确处理好天地人的关系。所以,对良知的损害就是对心的伤害,我们时刻要保护我们这颗善良仁爱之心不被污染不被伤害,这是非常的重要。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72:饥渴之害为心害
2018-11-12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