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不喜欢用感伤的文字去寻找所谓的共鸣,直到今年夏天看了一部电影,由董子健主演的《少年巴比伦》。
《少年巴比伦》取名于路内的同名小说,是路内的“追随三部曲”之一。当我看到那部电影之后,我莫名其妙的被一种失落的、沉积许久的情绪感染到,便急忙找来了小说原著来阅读。
小说一开始,路小路已经不是小孩,他带着自己的现女友回到家,向她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高中毕业的路小路因为成绩差,不能上大学,被他父亲托关系走后门进了他们城市的糖精厂工作。主角所生活的戴城,时间背景大体放在了上世纪90年代,戴城几乎就是一座座化工厂包围的城市,一座座工厂无一例外的向天空排放废气,向河里排放着废水。这种设定也很符合我们对于传统工业城市的想象。
路小路在作品中的形象更像是我们童年里的一部分同学成长的模样,没有优异的成绩,不得不早早工作,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得过且过,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且,路小路身上还带有一丝痞气,这种痞气我认为更像是他所居住的环境带给他。
工作后的路小路,去机修班,跟着自己一名绰号“牛魔王”的师傅学,却除了拧螺丝什么也不会,后来又去做电工,自己唯一的工作内容却是整天换灯泡,对他而言,工作最大的成就就是自己换灯泡的速度很快。而他那师傅甚至曾让他在自己上班的时间去自己私开的自行车摊修自行车。老师傅的油滑和路小路的油滑都很鲜明的与我们当下尤其是刚就业的学生自我期许的努力工作的想法形成了一种鲜明却让人忍俊不禁的反差。
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路小路和白蓝的爱情展开的。白蓝工厂的医生,她与路小路以及周围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生活有着明确的目标。她在周围都是混子的大环境中是一个另类,她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且也有着知识分子对待他们眼中非文化人的那种高傲,她喜欢路小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觉得路小路和周围人不一样。为此她帮路小路报了夜大,而有趣的是,路小路原本的路子是周围人都走的路子,工作后报考化工职大,但是白蓝却告诉他,化工职大已经不停办了的时候,他却不知道。两人对于自己各自的未来的目的性形成了对比。我觉得这也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他们俩无法走到最后。就像快要毕业的大学情侣,当女生整天忙着找工作的时候,男生还在打游戏混日子,这样的感情几乎毕业就意味着结束,有的甚至不需要毕业就结束了。路小路和白蓝也是如此。
李梦饰演的白蓝让人感觉非常真实不做作
把话题回转过来,路小路和白蓝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地震发生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跑的时候,路小路却看到白蓝骑着自行车逆着人流(小说中解释是白蓝小时候父亲葬身地震的缘故,让她在地震发生时想去地震中)。不过让人感觉黑色幽默的是,那场地震,不过是一个人恶作剧故意制造的慌乱,因为有个老太太在那场慌乱中正在洗澡就逃出来被儿媳骂丢人自杀,导致那个搞恶作剧的人也被请去喝茶。
路小路就是在那一次慌乱中迷上了白蓝,甚至觉得是幻觉不真实。后来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才知道白蓝是工厂医务室的医生。也算是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追求到了白蓝。但是整部小说却并没有刻意的描画他们爱情的浪漫,更像是悲剧前的舞曲。当我们读到白蓝和路小路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他们俩人之间各自有着不同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意味着他们最终不可能在一起。非常现实,一点也不罗曼蒂克。果然,后来白蓝考上了上海的研究生,当路小路问她他们俩的感情怎么办的时候,白蓝并没有给他任何天长地久的誓言,甚至连你等我回来都没有,戴城对于白蓝来说只是自己暂时栖息的地方,她对于这里唯一的感情,也许就是路小路。
而路小路唯一能为白蓝做的,就是在白蓝坐火车离开的那天早上送他一程。可是路小路却因为自己上夜班,早上换班的时候有同事想要非礼自己的好朋友,在争执中耽误了时间,连两人最后一丝浪漫的机会都不曾成全。如果非要说他们两人的浪漫,我想,也就只有在后来地震真的来的时候,路小路急匆匆的跑到白蓝的宿舍(白蓝自己一个人住宿舍,而且还是房式),看到白蓝自己一个人在喝着红酒,他想拉住她逃命,却在一个不小心下两人干柴烈火发生了性关系。如果说路小路对白蓝说的最动人的情话,也是在做爱过程中男上女下的姿势,因为这样,当地震导致屋顶塌下来的时候,自己能替她挡着。
在我看完电影,读完小说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白蓝到底爱不爱路小路?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和路小路不会有结果,但是还是和他在一起,甚至还要去“帮助”路小路的人生,帮他报名夜大,希望他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而不是得过且过。我想,也许白蓝是喜欢路小路的吧,只是他还没有到自己值得为了他改变人生方向的地步。
反过来,路小路对白蓝是什么感情呢?我认为也许只是青春期的懵懂吧。他喜欢白蓝,但是却没有为了白蓝做出自己的改变,对于白蓝的期望,他败给了自己的颓废和无意义。
后来,路小路辞掉了工作,去上海找白蓝,也许那时候的他成长了,开始理解白蓝的心意了。但是却在人群中碰到白蓝,她却不承认,只是后来给他一个电话,说自己要出国了,不要再联系自己了。
整部书通篇给我的一种感觉,都是上世纪末的那种死气沉沉,就像路小路所在工厂,是一家国企,整个工厂内部等级森严,官高一级压死人,整天都是底层的工人和自己的小领导斗智斗勇。各个部门之间,也是有着自己的小帮派,电工组,保安组等等,让人感觉到荒唐中却又有一丝真实的感觉。而底层的那些员工,一个个都是老油条,在工厂里演绎者自己的红楼梦。不知道是每个人个人使然,还是环境让人们变得油滑。
当然,全书中也有许多闪光点,比如友情,路小路和自己师傅之间的友情,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友情,但是整部书的友情,似乎都只是对整个大环境的陪衬。
没错,我认为,路内的《少年巴比伦》重要着墨的,就是那个大环境,那个如今我们这些人眼中预示着未来蓬勃发展的时代环境下,旧习气的环境,这种注定要被毁掉的环境,却让我们以另一种心态和角度去感受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