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2岁男孩的母亲,80后的小J不止一次幻想过孩子的意外死亡。
“我就这么漠然地看着,看他爬上椅子,再爬上窗台,踮着脚去够窗户把手,一副无知无畏的样子。我在三五步开外的地方站着,没有阻止。那一刻,我期待发生点什么。我甚至想象他掉下来该摔在哪,哭多长时间才会没了声,那么我的生活就能回到过去。”
“有时候带孩子外出,一边叮嘱他注意安全,一边想象有一辆车飞驰而过,带走了他。等回过神来,我又会因为曾有过这些念头而自责。”
情况不太对,但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小J的痛苦,不少妈妈有过相同或相似的体验。但绝大多数女性认为自己只是出现暂时性的情绪低落,等孩子长大情况自然好转,却不愿相信自己患上了产后抑郁。直到正常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受阻,才后知后觉自己“真的不太对劲”。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产后抑郁下的定义是“发生于围产期的抑郁障碍”。不少女性在生下宝宝后(一般在产后两周到一年)会出现爱哭、易怒、烦躁等现象,还会莫名其妙悲伤、失眠。有些幸运儿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适应了新妈妈的角色,走出情绪低谷。有的却越陷越深,偶尔的低落演变成经常性焦虑,郁郁寡欢,对世界充满敌意,对生活失去兴致,严重者甚至出现轻生、伤害孩子的念头和行为。
如果你不幸被言中,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你需要考虑自己患上产后抑郁的可能,并及时去专业机构评估就诊。
我们为什么会遭遇产后抑郁
随着现代人对精神及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持续增加,产后抑郁逐渐被公众认知。但产后抑郁的起因仍然是个谜。
假设1:荷尔蒙作怪
孕期及产后雌性激素、孕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波动,是造成女性情绪波动的因素之一。
假设2:生活因素
有了孩子,没了自己。有了孩子,没了自由。职场妈妈在家庭和工作间进退两难,顾此必然失彼。而全职妈妈一心归家,仍然要面对与社会脱节等问题。
假设3:遗传因素与高危因子
一些研究者还提出遗传因素、孕期血压升高、产后大出血等都可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罪魁祸首。
康涅狄格大学的Beck指出,一系列高危因子会增加产后抑郁的可能性:孕期抑郁、低自尊、低社会经济地位、生活压力、养育压力、较少社会支持、糟糕的婚姻状况、意外怀孕等。学者McCoy等进一步强调,奶粉喂养、抑郁史、抽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产后抑郁中的那些刻板印象
另一个更糟糕的情形时,产后抑郁的母亲们常常为此而羞耻 。
“因为丢脸,我从不提及此事。”小J强烈的耻感来自于养育过程中的屡试屡败。 “这是我第一个孩子。我完全没有经验。”家人、朋友甚至好心的路人,都有资格对她指手画脚。在小J看来,这些都成了对她母亲角色的否定。“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孩子一生病,我更手忙脚乱,在自责的同时,也怨恨他给自己添了太多麻烦。”
一种早已存在的刻板印象是,女人天生就会带孩子。当社会理所当然地在女性与抚养孩子之间划上绝对等号,女性的实际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低估。不少有产后抑郁经历的女性表示,她们的抑郁情绪很大一部分源自被孤立和被隔绝的感受。
多愁善感,情绪化,爱耍小性子,爱较真……这些“标签化”的刻板印象,一方面影响了女性对产后抑郁的及时自察,甚至助推患者自我逃避、自我消解,另一方面削弱了亲密他者与女性患者对话心灵的情感基础。
“在他们看来,我就是无理取闹。”曾经用大吼大叫企图释放内心魔鬼的小J,已经放弃了向外寻求理解。
此外,相当一部分男性在妻子产后,也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失眠、焦虑、狂躁等折磨。研究指出,在妻子产后一年内,1.2%-25.5%的男性遭受了抑郁,其中24%-50%男性声称其配偶正在经受产后抑郁。妻子患上产后抑郁被视作丈夫同时遭殃的触发因子。新生命的降临,对妈妈是个挑战,对爸爸又何尝不是?
“糟糕的不是情绪变坏,而是面对变化手足无措的感觉。”正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侵蚀了丈夫视如生命的男性尊严,“有些事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