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能体”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公司的RPA(流程自动化)服务商,近两年来大力宣传“智能体”概念,其核心观点为:智能体(Agent) = 大模型(LLMs) + 流程自动化(RPA),形象地说,数字员工 = 大脑 + 手。
一、智能体概念与应用演进
(一)传统数字员工的局限
以往的数字员工,主要聚焦于自动化流程。然而,搭建这些流程并非易事,无论是通过代码编写,还是采用拖拉拽的可视化方式,操作人员都需要学习特定的语言或技能。不仅如此,操作人员还得深入了解企业业务与工作流程,与工作人员大量沟通,才能构建出成熟稳定的“流程自动化”方案。
(二)火热的Agent智能体到底落地了什么?
如今宣传概念中的数字员工,实现了从繁琐搭建到简单对话生成流程的转变。以公司财务工作为例,若财务人员需整理公司财务报表,涉及银行流水下载、数据统计分析及汇报等工作。
现在,财务人员只需向数字员工发送指令“我需要做本月的财务报告”,数字员工便会询问“我需要登陆XXX银行,XXX银行,下载XXX月份的流水,请确认”,得到确认后,它能自行调取企业银行账号、密码,登录下载数据,并梳理成表格发送。当收到“分析数据”指令时,数字员工会依据本地数据库分析财务情况,通过对比生成报表报告。而且,随着使用,它会越发熟悉用户需求,未来甚至无需用户再次提问,就能主动完成并发送财务报表。
二、AI Agent落地的局限性
(一)技术层面问题
尽管AI Agent概念先进,但实际落地却常遇阻碍。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由于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可能会胡编乱造,或者因上下文记忆有限导致逻辑断裂。例如在处理一些需要复杂推理和大量信息整合的任务时,AI Agent可能给出错误或不合理的结果。
(二)现实难题
1. 成本问题:企业若想应用AI Agent,需先解决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将RPA与大模型结合形成智能体的过程中,涉及大量计算资源,成本相当高昂。这使得在发展“数字员工”通用性方面,设置了较高门槛,多数电脑自动化公司难以取得较大进展。
2. 数据问题:数据质量差和隐私保护难也是现实挑战。行业专属数据的清洗和标注工作特别耗时费力,而高质量的数据是AI Agent准确执行任务的基础。同时,企业在使用AI Agent处理数据时,还需确保数据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3. 人才短缺:真正既懂AI技术又了解行业需求的人才十分匮乏。许多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要么在技术实现环节受阻,要么无法找准用户真正需要的应用场景,导致开发出的产品要么不实用,要么因成本过高而难以投入使用。
4. 应用缺失:虽然市场上有诸多尝试,但至今尚未出现能让人眼前一亮、可大规模推广的杀手级应用。整个行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大家都在摸索前行。
三、智能体产品现状
曾经,RPA厂商宣传的“数字员工”,大多只是将RPA与大模型(如gpt、kimi等)相结合的概念,由于成本高昂,在实现“脑子”与“手”真正结合方面,大多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实际进展有限。
但Deepseek的出现带来了转机,其“开源”且“较低配置”的特性,虽不能说让智能体的实现轻而易举,但确实大大降低了门槛,加速了RPA与大模型融合,即RPA装上“大脑”的进程。各大厂商也纷纷官宣相关进展,展现了行业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下面看看厂商情况——
金智维自研AI Agent 开发平台已率先集成DeepSeek系列模型,为研发高可用性、低定制型的业务场景级AI Agent再添助力。金智维正同步基于DeepSeek升级已有金融、政务等领域大模型,全方位提升不同业务场景AI Agent 型数字员工的规划、推理、界面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