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物记的缘起

几年前去鼓浪屿,假期只在岛上呆两天,每天拎着攻略穿梭人流各种踩点。

落脚的客栈小哥看着我忙碌不堪,颇显无奈,他说:鼓浪屿不是这么玩的,在这可以漫无目的的走走,也可以找些安静的地方坐一坐,享受一下慢节奏的生活。“在北京还不够忙吗?”

在过去几十年,“慢节奏”在我的字典里是缺失的,时间从来不浪费。休假假期少少,行程满满,好像漏一个景点就亏。

网游也是目标明确,打怪攒经验,高级后打更高等级的怪。

购物更是随着年岁消费能力的提升,各种心痒拔草;浏览层出不穷的导购、达人推荐,好像薅不到羊毛、抢不到白菜就落后了。

再然后,我发现自己也挺无趣的,总在竞逐着一场场无止境的升级

生活留下足迹,过程满载心情。被种草的那些美好期待,与人交流物的欣悦,体验后带来的确幸,甚至是买到“坑货”后的自嘲——我们有没有更慢一点去体会的可能?

我们今天所热衷的物,大都已经超脱温饱需求满足的范畴,更多是对世界新可能的期待与体验、自我探索与表达。

从社会学意义上,它难以逃脱阶层、身份的象征。

但我想塑造一个平台,甚至可以掐断鄙视链,不用中心化的视角去审视,不用大众以仰望的姿态去看少数人的品评;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与态度,找到品类、品味上的同好者,借助他们发现更多有趣的世界。

一个月实现的轻量级产品,还远远不能把所有的期待落地,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样的图音型的社区,从初始时,既让人以最低门槛的方式便捷参与,又天然排斥快餐式的吸收。

发或者听一个图和语音,理论上都不需要多少时间,但却需要在一个很放松的状态,拥有这份“闲情逸致”。

从内测到正式上线一周多了。我在这,看到了好物,听到了生活,感受到了人。美妆护肤专家、温馨满满的吃货、理性消费达人、宠物爱好者、奇葩物收集者、二次元cosplayer。。。即使是个别我本来就认识的朋友,展现了许多我不知的面。

有人问我,你对物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算是一个半开放命题,跟大家一起来定义。

物记首页的智能排序,充分考虑了内容的热度。

当然,因为是社区而不是树洞,算不上个人记录本,希望每一个内容,考虑给别人的体验——不管是实用收获,还是趣味性愉悦。

微信公众号:物记

ID:appwuji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