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还是要说一说作者姜戎先生。30年前,姜戎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在此期间,他以一个汉人的身份去一步步融入博大而粗犷的草原,去体验草原的生活,钻狼洞,套狼崽,养小狼,与狼斗争又与狼共舞,从而渐渐与这幅神圣的图腾结下了深深的感情,并慢慢在身上表现出草原狼的气魄和蒙古人的勇毅,以一种召唤的使命感写下了这一部《狼图腾》。
按照“编者荐言”中所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它是新鲜的,带着蒙古草原的味道,还有神秘的草原狼;它是雄壮的,狼群的浩荡,伟大的腾格里,都咄咄逼人的投注雄气;但它有真心真意的怀揣着一种纪念和唤醒,怀念“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美景,还有“天鹅湖”的高贵,怀念渐渐远去的草原气息;而要唤醒的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所有美好的回忆或是憧憬,以及猎猎迎风的狼图腾。
《狼图腾》一书取材还是极好的。首先,狼这种动物,因为畏惧而疏远,之后便知之甚少,随之就是神秘和好奇。而“图腾”二字更加了一层神秘,当然也适合在这片草原上图展开来。是狼,一定就要有狼的气势,故而还是得从打出入手比如写陈阵第一次独行遇狼,白狼王的霸气和众狼的杀气在空气中充斥着,紧张的让人窒息,惊心动魄;狼群趁白毛风袭击马群也是一处震撼之笔,天气的凝结加上狼的驰骋,马群的奋力挣扎,人的拼命拯救,都融在了这浩瀚的白雪中,令人为之震撼。
除了大处落笔,自然细微之处也不可少,作者便截取了一些细小的可爱来娱乐读者。比如,毕力格老人与陈正一步步亲密,而陈阵又时不时犯了老人的“忌讳”,但最后还是亲如父子。而陈阵在嘎斯迈面前的贪嘴和点点调皮也是丝丝入扣。当然,最精彩的还是 对小狼的描写,毕竟是亲身经历的非凡体验,道来如数家珍。小狼刚来时与狗崽一起吃奶的“霸道”,对陈阵这个"主人”的警惕,而慢慢熟悉之后,与陈阵的亲昵更是让人亲切——小狼也会躺在地上,四腿朝天,露出肚皮来让陈阵抚摸,真是可爱!而小狼和二郎这个“狼爸爸”的关系也是作者设计的精妙之处。但尽管如此,狼终究是狼,即使再小,也绝对不能一味的可怜怜巴巴的像一条狗!所以,难脱狼性:吃食时不能有任何动物接近,对“猎物”的警觉和贪婪,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搬家途中的挣扎,宁可脚掌的指爪破碎,也不许狼的尊严有丝毫的亵渎!
作者仿佛特别擅长写动物,当然,也许是我们队文中的动物印象比较深刻。温顺而通人气的黄黄,暴跳如雷的二郎,特别是二郎,从它的来历就与众不同。二郎是草原的一条流浪狗,按常理,流浪狗在这里不食而死就是被狼吃掉,但二郎活了下来,因为,它身上不仅有狗的一面,还有狼性的一面,甚至是狼性要更多一点。所以每次出外打猎他总是第一个冲出去,勇猛无畏。当然它也有另一面,也许是狼性的存在,它又充当“狼爸”去关爱小狼。凶猛与慈爱并存,而两者又恰恰是因果,一条有血有肉的二郎便衬托出来了。
虽然动物逼真,但在人物方面作者似乎还是欠了一点功夫。书中叫得出名字的比如陈阵,毕力格老人,巴图,乌力吉,杨克。。。首先就拿陈阵来说,汉人之身,热爱草原,狼迷,恐怕说的上的就这么多了。尽管从头到尾都有他的身影,但依旧是模模糊糊的。但是,在有关小狼的问题上,我们也能深刻察觉到一个快乐而忧虑,时而又十分矛盾的陈陈阵.对于毕利格而言,这位土生土长的老人,本来就是智慧的化身,在指挥围狼战斗中更是让人目瞪口呆,精准的筹算,绝妙的配合,都表现出他的老练.但面对农耕文明的入侵,他的心酸、无奈更是让人感同身受,故而反倒比陈阵的身影还要清晰。至于那几个蒙古青年,个个都是勇猛善战,敢作敢为,但是无甚区别。知情之中倒还可以区分一二,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定义似的诉说,仿佛他们的最大区乃是牛倌和羊倌之分。
全书的结构比较简单明了,以主人公为中心,走到哪就写到哪,平凡而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偶尔插入几幅紧张的画面,张弛有度。结尾处几个知情有重回草原,看到满眼的凄凉,不禁感慨万千,追忆从前的美好,当然也是一种惋惜和互换吧。
综合以上来看,全书的艺术成就还是不算太高的。但从书后的评语来看,居然把张瑞敏放到了几位文学评论家之前,不能说无炒作和利用之嫌,而他的评论自然是以一位企业家的眼光,看到狼身上的耐力、战略和团结,以及在商场上的意义,丝毫不涉及文章的本质思想。其他几位评论家也只是从狼、草原的角度着重说明是一种创新,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作品,而文章的艺术价值、思想高度都被忽略了。所以,《狼图腾》在作为文学作品上还是差强人意的。
在思想上,我们不妨先看一段话:
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就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华夏民族的龙图腾是否将从此揭秘?
乍一听,必定是震惊的,也许确实发人深思。以作者看,狼图腾引领下的游牧文明有着强大的攻击力和鲜活的生命力,流淌着激荡的血液,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中起着关键作用。当然,作者是疑问句,但在文中早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汉人骨子里就是怕狼的,所以毕利格老人才对陈阵这个不怕狼的汉人惊奇而疼爱。而蒙古人不怕狼,从小就可以掏狼窝,女人都比汉族的男人强百倍。而原因就是汉人已经在千百年的进化中渐渐的成了“羊”身体里充满着“羊性”,甚至可以比作家畜,而蒙古人天生就是和狼做斗争的脾性,因此也像狼一样刚烈勇猛,作者甚至提到中原文明的懦弱是自古以来儒家本有的致命弱点,最具智慧的文明史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只会农耕,到哪里都是拼命的生孩子,垦田地,鼠目寸光,他们才是没有理智的蛮人。
但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当然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也许是有可能的,但就凭此下如此重大的结论是不是也有些草率呢?
当然,蒙古骑兵的威力不容小觑,但以最原始的力量可以称雄一时,敌得过中原的火炮吗?而且,武力征服只是生存与统治的一方面,打天下与治天下又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也许在当时攻击方面中原要差很多,但在政治方面或者说“文”的一面,从怕中原悠久历史传承缔造的治国韬略要胜过很多,因此蒙古骑兵打天下,却要借助农耕文明治天下。我们不歧视任意一种文明,但不得不说,农耕文明仍是主流。
《狼图腾》有它的特点,也不乏缺陷,但对于喜好刺激或对狼、蒙古草原有兴趣而又不过分计较与文章的读者还是值得一读的。
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