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饭后,咪咪很愉悦的唱着歌,旋律很熟悉。我仔细的侧耳听了一段,竟然没有一个字能听懂。
想了半天,我想起来了,这是香港歌手林子祥的粤语版《男儿当自强》。
快7岁的咪咪目前勉强能听懂粤语,但说起粤语来比较吃力。难怪我一个字没听懂。
这首歌是她一年前幼儿园中班毕业时,老师为他们班小男生编排节目时用到的一首歌。
因为小男生们在这个节目中表演的是中国功夫,这首歌又恰能表达出一种热血男子奋发图强的精神气,因此给咪咪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咪咪,妈妈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刚才唱的歌词一个都不对耶。妈妈看得出来你很喜欢这首歌,要妈妈教你唱吗?”
从咪咪3岁开始,我就教她唱一些复杂的歌,教会的第一首歌是《外婆家的澎湖湾》。
“好呀,妈妈你教我。”咪咪很欣然同意了。
“嗯,但是妈妈也记不住歌词。等一下我下载后,对照着歌词和音乐再教你,好吗?”
“妈妈,我来帮你下载吧。”咪咪拿过我的手机,不肯还给我。
“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不知道。”
“那你怎么下载?”我看见她打开了手机APP--酷狗音乐。
我很好奇她有什么方法。
如果想找一首你曾经很熟悉但却一时想不起歌名的歌曲,你会采用什么办法?
我的办法是使用搜索引擎,把我能想起来的歌词输进去,往往一搜就出来。
那如果连歌词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旋律呢,又采用什么办法呢?
我听到咪咪对着手机的麦克风哼唱《男儿当自强》的旋律。
我很好奇的凑过去,好家伙,居然在用酷狗音乐的大招---听歌识曲。
这个功能我只见她爸爸用过。有一次我们三人在一家咖啡厅吃饭,上菜前的等待空隙,他专门检证了这个功能的识别度。
当时,他使用的是虾米音乐,他开着APP,让咖啡厅播放的音乐自然的录进系统10秒。然后虾米音乐居然真的识别出了歌曲。
我还记得那会他很兴奋的递给我看,我们还感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迅猛程度,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无限便利。
大概过了10秒钟,咪咪很兴奋的叫起来:“妈妈,我找到了!”
咪咪的表现着实让我非常惊讶。
坦白说,我后来尝试了一下,进入APP界面后,我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找到“听歌识曲”所在界面。后来厚着脸皮请教咪咪才找到的。
老公对这件事的评价是:“有时我觉得你和电子产品的连接能力几乎为零,你女儿在这方面比你强大太多了。”
--2--
我对他的评价挺不屑的,我就是不太喜欢花时间和心思在使用电子产品上,所以才会这么机器白痴。
而且,我才不希望我的孩子和电子产品有很强的连接呢。因为我打从心底就挺反对孩子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的。
一方面因为孩子实在太容易沉浸其中了。一旦陷进去开始看电视或玩游戏,就不论我怎么在耳边和她说话,她都充耳不闻。
另一方面,孩子还处在不断发育阶段,我很担心她长期对着电视、IPAD、手机会影响她的视力。
放眼望去,活在人机交换时代的我们,好像周边没几个人能脱离电子产品(本文特指电视、电脑、手机等产品)。
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包括孩子在内的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被电子产品所包围的世界。
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许很多人和我之前的观点一样,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时代,孩子和电子产品的连接能力也许是需要被培养的呢?
有没有办法让电子产品来个大逆袭,成为亲子的好用小工具呢?
(图片来源网络)
--03--
后来,老公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讲的就是现代人和电子产品的连接。
文章举例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两个人虽然智商很高,但情商却不算高。
特别是乔布斯,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挺受后人批评的。但是,他们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者归因为他们拥有非常高的机器商,即和机器连接的能力,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和电子产品连接的能力。
他们通过机器的协助,成功的连接了整个世界并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新生代想取得成功,除了智商、情商等这些已经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能力外,和机器的连接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或缺。
这个观点挺新颖的,而且还挺有一些道理。
再后来,我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来自8月28日的人民网: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更有文章说,这个变革对孩子的挑战很大。以后的孩子将会正面面对普及化的【人工智能】、【编程教育】,所以得好好引导下一代。
这个是很关键的,你或许跟不上,但如果孩子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孩子以后的生活也许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无奈。
兼听则明。
珍•M•特文格(Jean M. Twenge)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她一直致力于研究不同世代间的差异以及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变化。
她将出生在1995年至2012年间的这个世代称为“iGen世代”。
这代人和其他世代人的最大不同是,他们一出生就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他们比过去世代的人更早的接触并拥有计算机和智能手机。
网络化带给我们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使得iGen世代变得更“宅”,更少和真人接触。
特文格教授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更容易导致抑郁症,出现心理健康危机。
这个时代最精彩的地方之一就是“百家争鸣”。
各种背道而驰的观点让人目不暇接,但如果细细品味,不同观点之间好像也能找出“和而不同”的一面。
比如孩子和机器的连接能力。首先,我认可这个能力是需要被培养的。
然后,我认为这个培养的过程是应该被引导的。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和咪咪约定好每天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她没上小学之前,我和她约定每天和电子产品接触的上限时间为30分钟。
每次她开始前,我都会先问她:“玩多久?”她一般会说15分钟(其实她还没有很好的理解不同时长的时间之间的逻辑关系)。
然后我会按照她说出的时间给她设定手机闹钟。闹钟响了之后,有时她会很自觉的放下电子产品,有时会磨蹭的再拖拉几分钟。
总的来说,我会整体控制在30分钟以内。她也基本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执行,很少因为不让玩电子产品而哭闹捣乱。
再者,我们会尽量陪伴她一起接触电子产品。这其实也是增加亲子活动时间,增进亲子感情的好办法。
比如,我会陪她一起看动画片,我的初衷是减少恐怖镜头对她的冲击,避免她受到惊吓。
后来我发现,这还是培养她情绪感受力的好机会。
比如她很喜欢看《巴啦啦小魔仙》,我一般会留意故事中的人物冲突环节。
然后问她,咪咪,你觉得她们现在是什么心情,以此提高她对别人情绪的感受能力。
又比如,爸爸会陪她一起玩儿童益智小游戏。
她很喜欢玩《森林冰火人》。好多次我都听到她和爸爸讨论怎样合作怎样通关,听到她银铃般的欢笑声。
我的观点是,既然无法避免同电子产品的“正面碰撞”,不如好好引导,让电子产品逆袭成为亲子小工具,以增加亲子共同面对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机会。
你愿意为孩子未来的【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夯实好基础平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