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除了好之外,更让我惊叹的是它的小成本展现出来的大世界,整部电影从开头进入正片大概不过五六个场景,其中前面的的几个小场景占的时间很短,说白了就是一个场景构成的一部电影,角色也只有十二个人,并且是十二个糙老爷们!
曾经我对一个朋友说过,在漳州做一个导演梦太不切实际了,但是这个电影推翻了我的想法,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技术都可以用“平实”来形容,投资也算是真正的小成本。真正有才华的人不会被外界因素而局限,而感叹时运不济或是怀才不遇的人大多是不够有才而已。
其实有了这个优秀剧本和十二个话剧演员的精湛演技,这部电影注定具有别样的魅力。当然这归功于美国黑白版本《十二怒汉》的原始剧本,这是个太优秀的剧本,放到各国来翻拍都不会扑街,但是要拍的出色,与原版具有别样魅力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贯穿美国版电影的冲突点是种族歧视、尊重生命,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最大程度地接近了原版,却又最大程度地改编了原版。在谋杀故事和情节推进上中国版几乎沿用了原版,但是在精神和体现的主题上却与原版相距甚远,这离不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这就要从中国的法律文化和美国的法律文化开始说起了。
大陆法系的法律思维是有罪推定,英美法系是无罪推定,就是影片中主人公一直强调的“我们要假设那个孩子是无罪的,然后用证据来证明他有罪,而不是认为它本身就有罪,而用证据来证明他没有罪” ,影片用主人公的话反复强调无罪推定的重要性,因为这关乎“程序正义”,而这也是中国法律体系较为缺乏的,长久以来无论是在法学教科书还是司法实践中从未停止讨论的问题。影片通过票数的变化改变了大家有罪推定的逻辑,从一开始主人公靠用证据来说明小孩无罪到最后那个人必须用证据来说明这个孩子有罪,这就是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转变过程。
中国版本取名《十二公民》而非《十二怒汉》,再合适不过了,中国的电影很少去探讨"公民"这个概念,公民是政治和法律中的常见用词,十二个主角登场的时候给人感觉就是中国的“十二市民”,小市民的代名词就是斤斤计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所有人认真参与到案件讨论统一无罪的结果的时候,他们似乎转变为“十二公民”了,因为他们慢慢有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重视这个孩子的生命,慢慢重视自己手中持有的权利,“公民意识”初长成了!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感叹十二位演员的精彩表现,由一大段一大段构成的场景活生生看到了话剧的即视感。
为什么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最大程度地改编了原版,因为《十二公民》利用了原版的故事讲出了中国的世界,关乎“程序正义”、关乎“公民意识“、关乎生活百态。对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来说,最尴尬的是不得不将故事放在法学高校的模拟法庭背景中来完成,因为这故事讲的是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
影片结尾的时候,主人公回去拿那掉在椅子上的证件,交代主人公的身份,这是影片的败笔,也许是电影不得不做的妥协,为什么推进中国法律程序正义的一定是检察官呢?为什么最具有公民意识的主人公一定是检察官呢?毕竟不交代他的身份更值得回味和想象,不是吗?
俄罗斯《十二怒汉》
相比之下,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就显得平平了,过多地铺垫情绪,情节相对拖沓,虽然较大程度地改编了故事,但是此版故事遗失了原版故事的冲突和魅力,在主题表现上也无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