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影院看了《逆时营救》,剧情上的bug就不说了,我们说说表演。
影片中有三个重要角色:杨幂扮演的单身妈妈、霍建华扮演的大反派、金士杰老爷子扮演的所长。
无一例外,演技全是灾难级的。
其中造成最多笑场的是金士杰,看着老爷子全程一副“别猜了,内鬼就是我”的表情,尴尬到不忍。
记得当初看《师父》时,就觉得金老话剧腔太重,尤其那一句“跟着师父,你也走进了历史”,台词不好,表演也造作。但考虑到金老的声望,不免要在自己身上找毛病。直到后来,又看了他在《唐人街探案》《你好,疯子》中的表演,直到这部《逆时营救》,渐渐坐实了想法。金老的表演方式,真的不适合电影。念白怪里怪气,表演夸张,这放在戏剧舞台上没问题,但放到大屏幕上,还给特写,就剩下大写的尴尬了。
再说霍建华,演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把心狠、手辣,全都收紧在一张僵硬的脸上。仿佛除了凝眉、瞪眼、严肃脸,这个杀手的表情包已被用光。
在反派这么容易出彩的今天,你只要稍稍打破一点脸谱化的设定,将砝码从恶的极端向善移动那么一点,演出一点点复杂性,就能被一些大惊小怪的公号赞为神演技,但很可惜,霍建华还是固执地画上了脸谱,死死站在原地。
最后说说杨幂吧。
可以看出,她挺努力的,估计也受了不少伤。但没办法,演技不能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来评价,不好就是不好。
在影片中,杨幂一人分饰了三个时空的自己,并试图演出三种不同的心境:柔弱、坚毅、愤怒。
可我看着,除了衣服换了,妆变浓了,眼睛瞪得更大一点,其实都差不多。
对此,豆瓣友邻是这样评价的:
这太毒舌了,再这样下去,是要被封号的。
下面聊点儿正经的,到底有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提高演技呢?
有的。
是啥?
选一个好角色。
要知道,成就一个演员,三分靠演技,七分靠角色。
哪怕你演技真的已经差到负分,只要选到一个好角色,还是可以混个及格分的。
那么关键问题就是:选什么样的角色,最能遮丑。
我们通常提到烂演技,都会说“演得真假”、“表演浮夸”、“这表情是个什么鬼”……
虽然表述不同,但背后都是一个意思:这个演员的表演痕迹太重,一看就是演的,不是真的。对吧?
那么怎样才能降低表演的痕迹呢?
很简单,选一个像自己的角色,然后“演自己”就好了。这是拯救烂演技的第一招。
我们看影史上很多伟大的表演,其实都是“演自己”的结果。
比如《霸王别姬》里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
记得当年制片人找到李碧华,要把她的小说《霸王别姬》改编成电影时,李碧华只提了一个要求:程蝶衣必须让张国荣来演!
因为在创作时,每每写到程蝶衣,李碧华脑子里想的都是张国荣。这个角色就是为他而创作的。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的表演,才会那样挥洒自如。
“演自己演到忘我。”
入戏太深,以至于要将正在给他讲戏的陈凯歌推到一边,那意思是:你别说了,你无法指导我,因为我就是他。
再看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卡西·阿弗莱克,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饰演一个痛失爱女的父亲。
他简直把这个丧丧的中年男人,心如死灰、生无可恋的状态,演绝了。
直到奥斯卡颁奖当天,颁奖嘉宾念出获奖者的姓名,卡西懒懒地走上台,丝毫不见欣喜,仍是一副丧丧的样子,我才知道他为什么能把这个角色诠释的如此传神。
因为,他在演自己。
演自己,就会自然,自然,才能最大程度的“去表演化”,而“去表演化”,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
如果不幸,碰不到像自己的角色,怎么办?
没关系,还可以走向另一个极端,选一个最不像自己的角色,来个“反差萌”。
这样做至少可以给大家造成错觉:瞧瞧,人家演了个和自己差那么多的角色,这得需要多高的演技啊。
是不是?这本身就很讨巧。
举个近一点的例子,《我不是潘金莲》里的范冰冰。
她在片中饰演一个刁蛮无理的村妇,整日里一身农妇打扮,脸上泛着土色,满嘴村言土语。这与她本人的形象,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扮丑的结果,是换来了大家普遍的肯定,觉得范爷的演技,完成了一次逆袭。
可细琢磨,真的有评价得那么好吗?未必,不然影片中,范爷的特写镜头不会只有那么少。
再比如《父子》里的郭富城,由奶油小生变身落魄大叔;《树大招风》里的任贤齐,好男人演起了狠角色;还有《烈日灼心》里的邓超,《风声》里的黄晓明、《新警察故事》里的吴彦祖……有没有?多少前辈,为我们贡献了“整容般的演技”。
所以说,演不到自己,就演个彻头彻尾的异类,亮瞎观众的眼睛。
如果觉得我上面说的,多少有些戏谑的成分,那么你期待的正经答案,就要来了。
拯救烂演技第三招:演一个有限制的角色。
这里的“限制”,指的是角色对演员的束缚。束缚越大,越好演;束缚越小,自由度越高,也就越难演。
那么想一想,什么是限制最大的角色?
对,尸体。
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没有对白,对演员的限制已到了极致,所以“尸体”最好演。
比“尸体”难一点的角色是什么?
一具被搬动的尸体。
这时,尸体有了被动的动作,而演员还要保持尸体的形态,这就难了一些。
不信你去看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影片结尾,奶奶去世,横躺在家里。收尸人来搬动她的尸体,在整个搬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演员的双臂双腿始终保持僵直的状态,纹丝未动,而且面部也始终保持一种涣散的神情,把“死”演绎得十分到位,这就很不容易。
限制越多,自由度越小,表演的难度就会越小。
所以,对于那些演技并不出众的演员,完全可以选一些“有限制的角色”,来降低表演的难度。比如有生理限制的人:盲人、哑巴、跛脚的人……有心理限制的人:洁癖、强迫症、精神分裂……或是其他一些限制:总是带一副墨镜、总是嚼着口香糖、说某地的方言,等等。
这有一点反常识,对吧?
很多人会觉得演盲人、演哑巴、演精神分裂,应该是更难的事情,不是吗?怎么会更简单呢?
其实啊,我们只要把“限制”这个词换一下,你就明白了。
比如,我们把它换成“把手”。
一个限制,就是一个“把手”,演员可以将其牢牢抓住,把它当做表演有了拐杖。
就说杨幂吧。
我看过她演得最好的角色,是《我是证人》里的女警察,在影片中,她是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盲人。
这里的“盲人”,就是那个“把手”。
有了这个把手,演员的表演就有了方向,她可以由“失明”这一点,推断出这个角色该有的全部状态:眼神没有焦点、表情总是滞后、听觉敏感、行动不便……
这就是限制的妙处。有了限制,反倒有了自由;若把彻底的自由给你,倒会不知所措了。
我们看《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他在表演时,给自己的嘴里左右两边各垫上了一小块棉花,这就是他为这个角色加上的一点限制,于是,我们看到他在说话时,总是半张着嘴,不十分用力,透出一股老炮儿的疲惫感;另外他的脸颊也是微微下垂的,显示出不可一世的威严……
还有卓别林,他在自己的电影里总是同样的装扮:一顶黑色礼帽、一撇小胡子、一身西服、一双尖头皮鞋、一根拐杖。这些外在的种种限制,却赋予了他全部的灵气。
因此,演一些有限制的角色,或为自己要演的角色设计一些限制,绝对是提高演技的妙法。
最后,还有一招,那就是投靠一个好导演。
比如王家卫,看看他镜头下的梁朝伟、张曼玉、金城武、王菲、章子怡、李嘉欣……哪个不是奉献了演艺生涯最动人的角色。
或者,你有幸碰到侯孝贤那样的导演。
演不好?没关系,我愿意等你,一遍遍重来;还是演不好?没关系,我为你改戏,改成你最舒服的感觉,激发你的本性;还是不成?那我就把镜头拉远一点,再拉远一点,嗯,天地一色、人景交融,一切刚刚好。
说了这么多,大抵是玩笑之语,当不得真的。
我们夸一个演员好,搜肠刮肚,到最后无非是一句:他是个演员。
而如今活跃在大屏幕上的人,大多不是演员,而是明星;而追捧他们作品的人,也不是影迷,而是粉丝。
这本是不同的事情,或许,倒是我太较真了。
那就这样吧,我去看我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