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大学是机械专业的,自学了三年中医,这期间磕磕碰碰,有过迷茫有过痛苦,但好在最后还是走到了正确的方向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自学中医这件事情上面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接下来,我将就我个人自身的经历,分享出一条肯定可以走通的路给大家。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关于学习中医得到的第一个建议,绝对是去看黄帝内经!笔者也不例外,那个时候,一般网络上会有二种论调!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就是先从黄帝内经开始学,然后神农本草经,然后再是伤寒金匮,最后再是温病学派。这条路是自上而下式的学习路径,虽然很难,但是一旦把前面走通,读后世的医书就如庖丁解牛一般顺畅,是先难后易类型的。
自下而上就是先从医学三字经等清朝医家写的书籍开始学,一路一路的源溯到黄帝内经。这种方式属于先易后难类型的,刚开始的时候学起来很容易,学到后面就越来越难。
当时网络上无非就是这二种论调,心气傲的一般都会选择从难到易的学,既选择自上而下的方式去学习,我一直也比较自信,所以我选择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去学习。
我一次性买了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找了大概500多集中医视频(每集半个小时),然后就开始学起来。首先花了一年时间,看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的学习视频。一年结束以后,我在想,我应该可以看病了吧!想找个医案试试,然后我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
我怎么判断我开的方子是正确的?虽然有医案,但是医案的所用的方子也不一定就是标准,做一件没有答案,没有标准参考的事情,又怎么能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呢?
这是第一次产生疑惑!但是我还是没有停下来,我要继续去追寻答案!因为当时对伤寒论中条文不理解,总感觉方剂出现的莫名其妙,很多事情解释不通。我便决定去抄写伤寒论释义,一本由日本人编撰的书,书中记载了中国和日本的绝大部分注家对伤寒论条文的解释。没想到竟然是这个决定让我彻底抛弃了对伤寒论的原有解释,形成新的解释伤寒论的方式!
当时抄写伤寒论释义的时候,买了一个很厚的笔记本,一遍抄一边背!同时还要去思考各家的注解,把他们的解释往内经上面靠,这个过程真的超级痛苦!这些大名鼎鼎的医家对同一个条文往往是一个人执一个观点,从来没有相同的解释,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尼玛,你们这么吵来吵去的,我该信谁啊!脑子里面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想在使劲的碰撞,有一段时间我都快抑郁了,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学期,我还是毛都不懂!
大三下学期,我坐在图书馆发呆,思想遨游天际,我看见一群人在打架,有成无己、许叔微、黄元御等诸多医家,旁边还笑呵呵的站着一个人——张仲景,他意味深长的笑容仿佛在说这群人真是傻逼!我在想我到底该信谁?突然我想到我为什么不直接相信张仲景呢?相信张仲景我直接看他写的伤寒金匮原文不就好了吗?看个毛线注释!
想到这里,我就立马把伤寒论释义给扔了!买个新本子,开始边背边抄《伤寒论》原文,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对原文熟悉了很多。从大四开始,我就开始在教室里看着《伤寒论》发呆,有时候看看这个条文,有时候看看那个条文!
突然有一天我仿佛懂了点什么!我把二条条文比对着看,看下面二条
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二、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我看第一条条文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的嚼,嚼到反字的时候,我在想汗出恶风就出汗怕风呗,加个反字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到我看到了第二条,项背强几几原来还有无汗的状态,上面的反字是与此条相对应的。
上述的思考是我开始读懂伤寒论的标志性起点,从此以后我开始比对着读条文,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惊讶的发现原来伤寒论里面是有逻辑的,学中医三年了,我才第一次把中医和逻辑挂钩起来。以前学的那些理论都过于牵强,有些理论可以留下来,有些理论丢弃掉就好了,比如阴阳理论可以留下来,其本质上就是辨证法!就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把它套在汗上面就是汗的出与不出二种状态而已,没有特别玄乎的东西!想到这些东西之后,学起中医来,我开始更有底气了,我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这个真理一样,经常一个人在教室去寻找伤寒论的内在逻辑,找个一个点就开心的不得了,旁边的同学一度认为我是神经病。
从不懂到懂,我这实在是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我建议初学者直接从伤寒金匮入手学习中医就好了,一定要自己去反复的阅读,反复的背诵,你会发现这个书真有意思,里面好多隐藏的逻辑点,每发现一个能开心好几天,因为你知道自己走的是正确的路,如果实在看不懂,也可以关注我的简书号!
下面奉上几张治疗截图(都是朋友):
五年浮肿:
恶心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