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又火了。这次是因为一次“行为艺术”。
有个34岁的海归女“艺术家”在相亲角拍视频成功把“相亲”这个热点炒开了。
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可以看看这个新闻链接 http://www.sohu.com/a/225746916_157906
就是这个人。
不讨论那算行为艺术还是作秀,反正主题就是批判大叔大妈的不尊重和普世价值观的不公。
她的目的是什么呢?凸显自己的“观念不一样”。可惜她代表不了我们所有未婚的人,片面的观点和不断透露出来的优越感,只让我们觉得她肤浅,矫情和无自知之明,所谓海归也不过如此。
在视频中她还自称“最美郊区房”,我觉得明白人都能直观的感觉到,她的价值观很双标:
内心明明有对人的衡量标准,却鄙视那些能够“明码标价”说出标准的人。
然后,我觉得她可能对"美女"和"百般侮辱"两个词有一定误解。。
接下来我要接地气地拿“功效主义”说说这个事,相亲的本质是什么?
相亲的本质是筛选和匹配异性,根据自身定位和要求,找到合适的配偶。
其实就是把资源合理化分配的一种手段。所以明码标价地把自身优势和要求写出来,可以最低成本提升匹配成功的概率。
为什么年轻人很反感相亲?
我觉得一个比较普通的原因是很多人不希望把恋爱这种感性的事给标准化和量化,也不希望自己私生活没有一点隐私,“项目进度”随时被家长给控制把关,而不是反感相亲能够找到对象这个结果。
事实上,每个人对人都会有把价值的尺子,就算说是照着“感觉”来谈,那满足这个感觉的程度也是个价值的标准。一个人如果说找对象只要感觉到了就行,那只是她不能够具象化把这个感觉描述出来而已。
所以说,无论是恋爱,相亲,选择的标准都是“满足需求,产生价值”为前提。而筛选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市场经济。到这里了,我们会惊人地发现相亲和找工作有惊人的一致性。
对,既然都是市场经济了,凭什么以你个人界定的标准来谈对错呢?
我总结一下几条能够解释就业和择偶,两个“市场经济”中适用的几个道理。
1.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竞争。甚至在我们还是精细胞时就有竞争了。所以正视竞争,不要回避竞争。
2.生存繁衍是需要,趋利避害是方法,一切都是自私的基因在驱使我们的“意志”。
3.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升竞争力,人往往会努力贴上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标签。
4.标签为什么这么好用?因为可以最低成本去鉴别和决策。
5.标签从哪来?来自经验和归纳。人区别动物之一,就是思维有高度抽象和虚构的能力。
6.先谈价值,再谈价格。价格就是目标对于价值的“具体化”定义标准。有的价值只是太抽象,无法可量化描述而已。
7.价值是什么,就针对“人”而言,就是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能力。
8.鄙视链是披上了文明外衣的食物链,其本质是弱肉强食,也是自然法则。
上几个有趣的鄙视链图示,描述或许有片面之处,但不影响我们体验其中的总结精妙和直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