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00天写作的第四天。今天的主题是教育。
教育是一个大课题,也是充满争议的课题,众多纷纭。
我并非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我的爷爷、父母、叔叔都是老师,我是帮着我父母印油墨卷子和协助批改作业长大的;我也自己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求学经历,也曾经作为兼职老师教英语新概念、初三高三毕业生和雅思,而现在我还是有一个儿子的父亲,也在为他的教育而苦苦思考,因此,得到了一些独特的体会,也触发了想做一些事情的想法。现在记录下来。
要了解如何做教育,就应该看看教育的逻辑。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你手里拿到教材,老师手里也有,老师按照考试的要求,把大纲里的内容教给你。听不懂,学不会,那就反复练,题海,练成机械思维,老师也各种思考,力求琢磨出一套好的教育方案。求学的过程可谓痛苦,高压,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苦啊,没意思啊,孩子们天天盼望长大,不再考试,不再开家长会,不再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而被骂被打。但是,真到了那个岁数,发现不会的东西太多,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结果拖家带口的还要学,或者就放弃了。
当然,现在时代变化快,知识爆炸且迭代速度快,我们都应该成为终生学习者。但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该学习的时候多学点、学好点、快乐点,这样20多年的学习生活才不至于成为一直苦中作乐的生活。该怎么学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家长、老师和教育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起到环境影响的作用,老师起到启迪兴趣的作用。家长天天打麻将,孩子以后不赌博就不错,你还盼他在家乖乖看书,老师天天不启迪兴趣,而是要死记硬背,不管不顾学生的特点和理解能力,孩子怎么能学得会?教育部不明确教学目的,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符号化的概念、名称而不提供有血有肉的知识和故事,怎么期望学生能够高分高能?
举几个例子:
1、学历史。历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必备课程,古代帝王一定要精心挑选品行和学识都非常高的大学者来教授皇子历史,比如明代万历帝的老师就是著名宰相张居正,顺治帝的老师汤若望等等,都是大牛中的大牛,可见皇家历来非常看重教育,尤其是历史。然而,我们现在如果高考完,你问一个学生,说你考的哪个大学?说清华大学,你一定说哇!(崇拜状),然后问哪个专业啊?答曰“历史”。你也许就会说“哦”。(无言以对状)为什么历史系似乎成了一个鸡肋般的专业了呢?我研究了一下,我发现我们现在学历史的方法错了。我国人口众多,恢复高考以来取消了以前广受诟病的推荐入学,改为择优录取的高考,凭分数入学,公平竞争的方式挽救了中国,但也带来一个弊病,就是一些社会科学比如历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像数学物理那样,但是为了考试考分,需要确定标准答案,因此,考的就是某某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然后根据经济、军师、社会、文化、人口等部分确定一堆标准答案,然后你背下来,写上去,就拿分了。学历史难道就是背诵一堆过去的事情吗?记住这些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的话,百度应该是中国最大的历史学家才对。
这明显是错误的,我们学历史是为了分析未来,为了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去避免一些错误,积极做一些正确的事情,用《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所说:“学历史是为了更自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学学古代帝王的做法,我们阅读历史,看到一个历史人物在一个时间点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合上书,结合这个历史人物的人生背景和当时的状态,分析他会怎么做,如何是你你会如何做?然后再去读,根据他的做法,你再回头分析,他为什么会这么决策呢?你说,这样学,可能是慢点,但是是真正有价值的!学历史,就应该是我们学了自古以来我们和印度的关系,然后分析为什么现在印度会和中国在边境发生冲突,然后预测未来的发展态势。这样做,哪怕是分析错了,也比吃瓜群众要强的多吧,要知道,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2、数学。由于我妈妈是数学老师,我小时候总问她,除了买菜时算个账,学数学有啥用?妈妈当时也没多说什么,就说用处很大,但没有举例子。现在我做企业,做大数据,做系统,我才知道数学真的如著名数学家高斯所说是科学王国里的皇后,而数论是女王。我做模型需要数学、做金融产品设计需要数学、做系统模型还需要数学,导致我现在开始每天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3、化学。我上学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化学除了在实验室里,整出个沉淀物以外,有啥意义?但是我们开车用的汽油、买菜用的塑料袋、健身用的弹力带、保暖作用的新材料的衣物,这些都是化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我认为教育的前提是要给孩子打开一道门,让他们知道他们学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不是象牙塔里的,而是身边的,生活中的所有一切都可以在他所学的知识里找到。求求出题老师,不要再出这面注入水,那面排水的弱智题了,孩子会觉得你浪费水,能不能结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出一些新题呢?动动脑子,不要犯懒!我也希望学校里的老师能够多去在知识之外思考一些教学本身的问题,老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最大的要求不是这个老师有多么大的学识,而是能够把这些简单的学识,能够用孩子能够接受的、理解的语言去让他们接受,而不仅仅是高压灌输。老师们想想,填鸭式这个词听起来就这么难受!
还有一点,我觉得还要提一下,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小时候乃至现在的孩子,学了一堆符号化的知识,但是一点都无法消化为自己的学识,不仅是义务教育,我2005年考研究生的时候的文学题目里依然如此,比如问你《悲惨世界》的作者是谁?比如下面那句话是文天祥说的?此类题目,太多太多。有意义吗?你知道了这样的一个对应关系,就如同在《开心辞典》里答题一样,对自己的文化其实提高程度不高的,顶多算扫盲。我们应该学的,是雨果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悲惨世界》,这本书要读,读完要写点自己的感受。文天祥也要去查查生平,找找相关的书籍和文献,然后去读他的《正气歌》,那时候你朗诵出来都能热血澎湃。
综上所述,我今天突然间萌发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把义务教育的考试大纲和教材拿来,我一点点地去收集相关的书籍和故事,整理好,我教给儿子,等他能自己读的时候,让他自己读,我们可以讨论,这可能是我能给他的最大的帮助。我能做的,就是把不好的挡出去,好的拿进来,但是不代替他,让他自己去学,他自然可以在当时的年龄阶段获取自己能够吸收的东西。义务教育找的教材都是经典中挑选出来的,经典就是百读不厌的,就是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的。
我是一个想到就会去做的人,明天开始做这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