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稻为桑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里,描述的景象是明朝嘉靖年间,宫廷内开支无度,上下贪墨,民不聊生,最后导致国库亏空,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然后内阁想出了一条开源的办法,那就是多产丝绸卖给西洋商人,国企江南织造局跟西洋商人谈了一笔50万匹的生意可赚一千万两银子。但国内的生产力不足,生丝作为原材料产能不足。于是落地环节就是要把浙江数县赖以为生的稻田改成桑天,以扩充生丝产量。

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部门,也制定了美好的政策,改桑田之后仍按农田收税,桑天的产量比农田的要高,这样老百姓的收入也高,肯定也有积极性去做这件事情。但实际结果呢?老百姓都不愿意改稻为桑。原因如下:

一、今年已6月份了,所有的幼苗已下地,要改种桑田,就要把青苗毁掉,不愿意多花成本去种桑田。

二、农田种出的粮食是可以直接吃的,至少是没有温饱问题,而如果都去把农田改种桑田,根据经济学规律,必然导致,生丝价格下降,购买粮食价格上升,像桑农齐大柱都是在拼命抵抗朝廷的国策。

道理都很简单。其实问题就出在国家的计划经济和老百姓市场经济的矛盾,纸上的经济学和落地的市场经济的矛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