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觉得这个决策是对的,京东运营已经很稳定,不再需要刘强东去担当宣传噱头,他现在负面太多了,特别是在性侵案之后,声誉一落千丈。
早期他的花边负面还挺有意思,什么不知妻美,总让公众号忍不住写一手、B站大佬鬼畜一下。在京东次日达强大的体验下,早期负面都是舆论助力。
出事之后卸任法人,对京东长远发展会好,能规避未来若离婚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但是刘强东现在才47岁,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卸任法人给到了京东零售CEO徐雷,然而这位徐雷并不怎么知名,鲜有他的相关报道,说明刘强东并没有准备松权,只是垂帘听政罢了。特征在于没有交出舆论掌控权。
不像阿里早早就打出了双C位的明牌,马云完全卸任法人前,给逍遥子张勇打了四年广告,等舆论完全接受了,大家都知道张勇有多牛逼,马云才在2019年9月5-10日卸任了阿里董事会主席、阿里法人等重要职务。
在张勇上任后,关于少帅蒋凡的新闻也多了起来,蒋凡成为非常显眼的接任者,第三代掌门人,阿里这一套成熟的多点位打法,让新旧交替有条不紊,保证了集团知道以后听谁的,不会在内耗上浪费时间。
阿里铁军的宣传策略,注重长远发展上让军心淡定。与阿里相比,刘强东卸任法人的舆论重心,不是徐雷有多牛逼,而是刘强东保留有绝对控制权。
这个舆论口径,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着,刘强东并非真正的卸任,该听他的还听他的。刘强东这次的操作,要么面临财产切割,要么就是回流港股的日子要近了。徐雷接任的感觉根本就不强烈。
02
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的股东是香港京东,香港京东100%持股北京京东,北京京东只是孙公司。京东的最上层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刘强东在最上层仍控制接近80%的投票权。
现在只不过是换了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而已,法定代表人由谁担任由股东决定,而孙公司的股东是子公司,子公司的股东是开曼公司,刘强东想换谁就换谁,并没什么影响。
这种改变只是给群众吃瓜的机会而已了,让群众觉得好象刘强东退出了...也不知道为啥高赞这么多一口咬定,这事儿跟刘强东个人声誉相关。
我去微信指数查了一下,东哥最近(90日内)的最大新闻就是这次,之前的起伏也只是疫情期间他做的一些公益事件的宣传。
如果退出跟个人名誉有关系,其实最好的退出时间就是在事件爆发到平息的半衰期中。
但是自从18年末出现了性侵后,到现在无论是该事件的多次反转,还是东哥的其他争议言论中,东哥都是稳坐钓鱼台。
我这个人一向比较崇尚福尔摩斯的思考方式: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s , whatever remains , however improbable , must be the truth.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
然后我就拿这个思路去排除一下:
京东最近有没有遇到极大的经营困难,大到要换帅?
东哥最近有没有遇到重大问题,至少要是性侵新闻级别的?
京东有没有巨大的人事内斗的痕迹,至少要是瑞幸内讧级别的?
以上都没有的话,我就需要再考虑下外因:
美国有没有迫害东哥和京东,比如强制停牌?
如果以上对照下都没有,那肯定是别有原因了,至于什么原因,都可想而知
其实,从明州事件起,到今天东哥离开,其实是必然的,早晚而已。明州事件使东哥的形象大损,在公众眼中,事实上已经沦为负值。虽然就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会因为东哥个人的形象,而选择是否在京东上购物。
但是,京东当前的体量,当前的影响力,必然要承担很多社会公共责任。因此,作为京东的一号人物,东哥不仅要做出很多商业上的决策。同时,就必须代表京东出席很多公开活动。
但是,非常明显,以东哥目前的公众形象,公开言论,公开活动,更多是给吃瓜群众留下嘲讽的谈资。
而京东走到今天,虽然东哥拥有绝对投票权,但从资本构成来说,早已不是东哥个人的公司。而且,以京东目前的体量,要往前走,和资本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作为京东的头号人物,事实上东哥在某种程度上,对外已经无法正常履行职责了。
而且,明州事件之后,不仅对外东哥的公共形象大损,连带也严重影响了他在公司内部的威信,导致了内部执行力的下降。例如,我认识不少京东内部的中基层干部,原来都觉得东哥正直、实诚、够义气。但明州事件之后,就常明里暗里的拿东哥开涮。
会议上,东哥在上面讲话,谈执行力,谈效益,谈责任。明面上,与会的人会赞成他说的对,但心里又觉得“滑稽”。“你一个管不住下身,出轨的男人,有啥资格说责任!”
我不止一次听我在京东的朋友这样说。
因此,从表面上看,明州事件损害的只是东哥的个人形象,但是作为京东的头号人物,在当前的京东的体量下,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东哥都已无法正常履行职责。
而且,当前的京东,早已不是单一的电商公司,还承担着物流、金融等一系列社会公共职能。同时,在资本构成也错综复杂。虽然东哥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不能掌控京东了,就把它卖卖掉”这样的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