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
当孩子可以为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决定,并承担相应的后果时,他不但能够学会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还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和对生活的控制感。善于自己做决定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变化时,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办法,重新找回控制感。同时,当他能够自己做决定时,就更有动力去坚持并执行自己的决定。
自主做决定绝不是个体从某一天开始忽然就具备的能力,而是经过很多经验的积累才学会的。家庭或学校教育中通常容易缺失这一部分,因此,即使是成年人,有时也面临着自己做决定的困难,而习惯选择让他人来决定自己的生活,然后做一个不用承担责任的角色。
让孩子做自己的小管家
一个可以独自做决定的孩子,能够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获得掌控生活的满足感,并且更懂得管理自己。
让孩子学习做决定,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可以让孩子管理家里的零食。也许很多妈妈会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管理零食,孩子会不会因为失去控制而过量地吃零食?我的体验是,这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必经的阶段。
儿子两岁多时,每天因为吃零食,我们之间有很多斗争和冲突。因为我掌握着零食的管理权,而他总是想办法多吃,尤其是糖。后来,我给他准备了一个多层的小柜子,尝试让他自己管理零食,儿子非常兴奋。在此之前,我和他约定好一段时间的零食总量,并约好每天吃糖的量,其他的则由他自己把握。一开始,他会偷偷多吃糖,多吃一两颗时,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不知道。如果吃得过多,我就会提醒他;如果提醒仍然无效,我就按照之前的约定,暂时收回他对零食的管理权。之后,他大部分时间都管理得很好,慢慢地我几乎不用管他了,他每天吃的零食总量比起以前反而更少了。此外,他还会根据零食库存的情况提醒我需要买些什么,像个小管家一样。
让孩子承担自己做决定所带来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
只有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做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他才可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并且愿意承担这些后果。儿子2岁左右时,有段时间吃饭时总要玩一会儿再吃,我提醒很多次都没用。又有一次,他仍然在饭点不吃饭,我就把他碗里的粥倒掉,把碗洗了。过了一会儿,特别爱喝粥的儿子说饿了,我很无辜地说:“粥已经倒掉,碗都洗过了,我以为你不想吃呢。”儿子没喝到粥大哭起来。但自此以后,他吃饭就准时多了。后来,他甚至还叮嘱我:“妈妈,我的饭给我留着啊,我马上回来吃。”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为父母吃,父母需要用行动告诉孩子这一点,而不仅仅是用语言提醒。
孩子所做的决定必须是“有选择的”和“力所能及的”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绝不是指全部事情都要让孩子做决定。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有的事情他可以做决定,而有的事情则必须由大人来做决定。父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把握,原则是即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也可以控制住局面。如果父母不放心让孩子做决定,就应该通过自我觉察来区分这种不放心是来自现实,还是来自自身的焦虑和想象,区分清楚以后,你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前文提到儿子在老家住一个月,是他自己做的决定,我虽然焦虑,但觉察到这种焦虑是来自我自身,并非来自现实,因此最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但如果他想自己骑着小自行车去幼儿园,我肯定不会允许。
培养孩子“我自己来”的能力和信心
孩子即便具备了心理基础,但如果缺少实际生活技能的支撑,他的信心也很难持续下去。分离意味着独立的尝试和训练,如果孩子具备与年龄相符的生活技能,就可以为分离提供现实的支撑。其实,吃、喝、拉、撒、睡、穿、玩等生活技能的培养,都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孩子通常会在某个时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妈妈要善于捕捉孩子感兴趣的时间点,然后顺势而为,允许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训练自己,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帮助孩子提高生活技能时,父母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孩子的能力发展表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发展的阶段和速度也不一样。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对照一些标准评价表来训练孩子,标准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用来衡量孩子能力的高低。有的妈妈会过分看重这些评价表,甚至根据标准强行训练孩子,或者因为孩子达不到标准而感到焦虑,这对孩子的正常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允许孩子在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出现脏乱差、“帮倒忙”的现象。回想起来,儿子生活技能的培养,与我们大部分时间能够“忍受”他进行自我训练有关。比如,儿子1岁多时就对筷子很感兴趣,经常学着大人用筷子吃饭,我们对此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干涉,所以餐桌常常被他搞得一片狼藉。结果,他不到2岁就能够相对娴熟地使用筷子了,甚至还喜欢尝试用筷子夹花生米等高难度动作,不断挑战自己,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