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我多次问过自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最直接简单的答案是喜欢。对某物某事的喜欢是一种状态,当闲来无事或是心有不快时希望见到这个事物,或是做这件事情,应该就是对此物此事是喜欢的,当然这只是我对喜欢的定义,做不得数。
喜欢写作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能作为写作的原因。在一次又一次问询自己的过程中,我对“落笔成文所为何”这个问题有了些自己的答案。
为了一些舍不得忘记的东西
在我自己的记录过程中,只是随手记下一些简单的经历、思考和感悟,当然是谈不上写作的。
每次落笔的时候大多都是自己刚刚经历了一些事情,觉得这件事情对自己有特殊的意义,就迫切的想记录下来。这个时候舍不得忘记的是回忆。
心理所想的最直接的是记录,但是细细分析之下,还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的影响,将这段特殊的记忆直接记录下来,或者写下一些文字,当在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自己可以根据文字回忆起这段经历,就像给这段记忆做了个标记。
此外还有些时候,突然对所处的场景、所见的事情或是听到的话语有所感悟,这个时候也会有执笔落字的冲动。这个时候所舍不得的是自己感悟所见、所闻的整个过程。
这种情况有些特殊,所舍不得忘记的其实不单单是一个事物,而是两个事物的结合体。其一是所见所闻的事物,其二是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悟。或许我们曾经许多次见到或听到,但是唯有这一次当自己见或听到的时候,对这个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这个时候这个所见所闻的事物因为自己有了新的内涵,所以希望记录下来,或是自己去回味,或是让更多的人去品味自己的感悟。
这类情况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当他人去读你对于这个事物的记录和感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新的感悟。即便是你自己在落笔的时候,对所见所闻与所感都有了自己的定义,但每个人对你的定义都可能会有新的理解,这也是写作和阅读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还有一种更高境界的原因是舍不得忘记而落笔成文。刚才已经说过两种情况,第一种所写的是经历或事物,也就是既定的东西,我们通过自己的叙述方式对其进行记录,也可以称之为记叙文、说明文等等;第二种所写的是事物和对此事物的感悟,这个时候写下来的不仅仅是既定的东西了,有了个人感悟相当于给这个事物添加了灵魂,此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议论文。
前两种情况还可以用文体做个粗略的定义,但第三种境界的写作就不能用文体来做描述了,她可以是任何文体,也可能没有文体只是只言片语。这种写作已经脱离了实际事物,既不是对实际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单纯对事物的感悟。而是一种由许多感悟对象积累而来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对象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也有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是,根本没有确切感悟对象的感悟。
对于最后一种境界,不好把握,也不好描述,言尽于此,诸位看官自行理解。
将思绪转换为实体从而引导思考
下面谈谈第二个写作的原因。不知各位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几位好友在谈论电影,当谈到一个自己曾经看过的电影时,明明觉得自己对这部电影有很深的印象,此时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回想一下甚至连剧情都没有那么清晰了;或是在解一道数学题,看着题目左思又想了半天,没有得到答案,然后开始拿起纸笔计算,不一会儿就得出了最终结果。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短时记忆,其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大约5-60秒,其容量更加有限一般为72个单元,我不知道这个单元的大小,但应该容不下太多内容。所以当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凭借记忆,当你说下一句话的时候,可能已经忘记了上一句话,这就很难达到系统、整体、长久的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用文字记下来自己当前思考的内容,或者只是几个关键词,用纸上的文字代替大脑存储,我们的思考就可以更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每一个思考状态也会考虑的更加长久。
试想当你们在谈论电影时,如果围着每个电影的简介,你还会一个字也说不出来,甚至剧情都回想不起来吗;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为什么拿起纸笔计算,不一会儿就得出了最终结果了呢!
我们每个人在见到实体或者实体化的记忆时都更容易拥有继续思考的惯性。
当然,这些只是自己对写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托,更多的是自己胡写乱画后问询自己时,自言自语的回答,答案只是用来解答自己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