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小伙伴在读书群里聊天,新入群的小伙伴提到了王阳明,于是就想到了他的中庸哲学,他的中庸思想真的很厉害,可以用写信的方式达到退兵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到了“致良知”的化境地步。那么什么是良知呢?
“致良知”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
“良知”就是要明白是非善恶,不以个人的利益颠倒黑白,做能够分辨是非、判断善恶的人。其实人人都有这个能力,但是不是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它是道德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应该成为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很多时下的年轻人追逐阅读国外心理学书籍,其实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参透了他们现在才开始阐述的道理,只是我们现代人越来越物化,很少读古人的著作,而且像《四书五经》、《千字文》这样的书阐述的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很值得后人学习。例如:2016年最流行词汇“洪荒”之力,“洪荒”就出自《千字文》。因此,我们多读一些古人的书籍,有利于增长智慧,提高道德水平。孔孟之道,流芳百世,就是这个原因。他不是以个人为出发点,而是以完善真我为出发点,是你再不断自我提高中得到快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功。
那么又会有小伙伴提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致良知”呢?王阳明哲学给出的答案是“知行合一”,就是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如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行为上,让道德和智慧和我们的行动合二为一。知易行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知道的道理如果没有被用于实践,其实不能算作“致良知”,只有将行动与“良知”合二为一才能算作“致良知”。
我们每天都按照岗位职责去努力工作,但是却不明白工作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行动,是无效且不快乐的。时间一长、工作一多,就会不自觉的抱怨。因此,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翁”,每天让本我做观察者,监督自己的生活,不断将道德和智慧运用在行动中,或是积极的在行动中总结出道德和智慧,最终达到“致良知”。
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教导我“拾金不昧”,但是长大了,发现妈妈有的时候爱占小便宜,于是世界观混乱了,道德标准也跟着混乱了。因为我们入世之后,就会发现小的时候大人灌输给我们的道德标准,其实他们自己都在违反,如何能够教育好下一代呢?“良知”是需要传递的正能量。下面讲一下我对“拾金不昧”的小体会。
有一次我和同事旅游,购买当地特产草莓,共花了20元,但是,因为买了很多其它水果,还和老板闲话家常,结账的时候老板就把草莓的钱给忘记了。回到宾馆后,我们发现付款金额不对,同事说要去付款。我因为累了一天很想休息,而且平时家庭教育也没有这种到了手的便宜不占的道理,心里是不情愿的。但是,碍于面子还是和同事一起去付了款,水果摊老板很是意外,因为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损失,没有想到会有人回来付钱。
通过这件事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道理,如果你违反了道德标准,即使得到了金钱,心里却还是不安的,因为你的“良知”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你要完美。因此我们不要再为了追逐金钱,去做违反“良知”的事情,这样其实你的本我是不舒适的,只是你还不知道有本我的存在而已,做自己的“主人翁”,每天运用“良知”提升自己,行动起来吧小伙伴们!
今天就到这吧,祝大家生活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