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至6.1日,我们一行人来到广州市白云会展中心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现场会。本次活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论坛讲座、主题沙龙,现场说课赛课,覆盖幼儿园到高中,18个学科,7大类型。由来自全国39个市、县的93位老师进行现场教学,展示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做了《互联网推动基础教育结构性变革的趋势和原理》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就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分享。
当今社会,互联网不仅仅作为一种媒体,还作为一种新的架构,推动了我们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结构的变革。他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可视化、生动化,沉浸感更强。学生更爱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互联网对我们教育领域产生的结构性的变革具有哪些具有方向性的特征?
第一个趋势,在座的各位老师非常熟悉,就是我们教学结构的变革,线上线下的融合,我们课堂上,教师学生,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原来我们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讲,但是现在由于有了在线资源,有了互联网环境,那么我们可以把讲和学生简单的接受工作放到课前做,在课上利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帮助学生用他所学的东西解决问题,或者用他所学的东西创新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来习得,发展他们的高阶的认知能力。
如果课堂一点都不变,老师仍然是满堂灌,学生傻傻的接受,那么我们所有的新课程的目标也好,新的理念也好,都不能真正的落地。我和很老师一样,在每一次出去参加学习以后,都抱负满满,满脑子的创新思维,但是,当我们一回到日常教学,常态课普遍还是回到原来的接受式教学,闭门造车,甚至有一些教育领域的专家自己的课也是这样,这是为什么?这说明,我们教育结构变革并没有那么容易,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工具,教学软件不够丰富和完善,这就是为什么微信没有人培训会用,淘宝,滴滴打车,支付宝没有人培训都会用,因为它真的有用,而且好用,所以大家都用。另外一个原因,还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还不够强。陈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北京通州,初一初二的学生课下,可以接受全北京市所有初中老师的在线答疑,老师时间闲了就可以上网挂着,学生可以约老师答疑,答疑完了之后,根据学生的满意度,老师的职称,老师的投入时间,答疑的时间,北京市政府给老师额外的报酬。第三个方面,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还有其他的教育目标,例如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安全等问题。
第二个趋势,教学资源共享的内涵不断扩大。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和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得资源的唯一的渠道,即使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是这样,也就是说学校是一个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更不用说校外辅导班了。
我们很多专家说,校外辅导班有很多问题,例如课外辅导班缺乏规范管理,没错,但是不能说校外辅导班只有问题,因为它也实实在在的满足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大家可以想一想,你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孙子,自己的孙女是不是也在上?为什么?那是因为新时代社会矛盾转化的同时,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在转化,我们传统的学校的封闭式的供给方式不能满足今天学生的教育需求。中国老百姓手中有了钱,都希望获得优质的,个性化的,灵活性的教育,甚至还有终身的教育需求,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需求。所以,校外的辅导班即使你这边再怎么批评,那边家长也拿着钱排队,甚至好的辅导班还排不上,这就是事实。所以我们说在今天随着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化,随着社会参与基础教育服务能力范畴的扩大,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资源的唯一的渠道,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认真的思考,我们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多元供给的时代来了,因为互联网把全社会资源可以汇聚到一起,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只能管学校,或者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只适合管学校。大量的新的制度,新的时间,都因为制度的瓶颈,难以让我们孩子让我们社会享受。
第三个趋势更值得我们关注,社会交互成为新的重要的教学交互方式。
我们的学生的交互对象就是老师,同学和资源。我们早期的面授学习的时候,主要的交互方式是师生交互;后来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生生的交互,学生跟资源的交互在扩大,师生交互的范畴又缩小了一点。今天,由于互联网的支撑,每个人都跟整个社会畅通无阻,几乎每个小孩都有手机。所以除了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跟学习资源交互外,每个孩子都跟社会广泛的联系着,这对我们教育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的学生有时候不爱听我们老师讲课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比你讲得好,以前学生不知道,只有你;现在学生什么都知道了,你给学生讲的东西不准确,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可以获得资源。你说上课不能带手机,这只是一个管理方式,他可以人在这里,人在心不在,你表面上这45分钟管住了,你根本管不住他的心,十分钟就看别的了。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社会,通过互联网,学生跟外部世界都在连通着的情况下,我们教育怎么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把这样的情况作为我们教育的优势来使用,这也是我们在座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四个趋势是目前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大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教育规律。科学家和教育研究者正在对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这样的行为数据对我们认识教育规律,提供精准的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举个例子,现在每一个学生,根据他过去学习的情况,可以诊断出他的学科素养的倾向,并给他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自画像,同时给他三加x的中考和高考提供建议,当然决策是他自己做,这是以前我们没有行为数据流下的时候我们很难做的。换句话说,大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服务的可能。为学校建校、家长择校做出了精准的指导性建议。
第五个趋势是教育供给方式发生改变。
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中国是供给方式与需求方式不一致,不是量不够的问题。我们想要真的做教育改革,应该从供给侧做改革,研究消费驱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消费驱动,就跟北京教师在线上给学生做辅导似的,不是规定好的,是学生自己有困难就去找老师。我的能力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为人民的需求在变化,所以,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一起来办,换句话,人民一起投入,一起参与提供服务,全社会一起来满足我们不断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公共教育服务是解决有没有机会的问题,好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人们一起办,人民一起参与内容,一起提供服务,人民也可以自己买单。
以上是互联网推动基础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五大趋势。而作为一个在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并清晰两个问题:一,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而我所在的学段,该为这些孩子做好哪些准备?二,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培养学生?
我们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教育基础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认识各个方面的能力完全大大的提前。我们要更精准的认识到儿童发展规律,我们老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所以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为我们布好环境、提供好手段,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教育的供给方式,互联网环境留下的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的认识我们教育教学实践的规律。我们不能只在学校的框架内,只在教育局部的思维内来看我们的教育服务,要从整个社会,整合社会资源来为我们的学生发展服务。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学校跟社会的高度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跟教育融合,也是学校教育跟社会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抓住历史机遇,让中国的教育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让中国的教育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