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以前,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在他的著作《双城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即使在当今时代也依然时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各类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真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
《中国报业》曾经刊登了一篇关于信息过载的文章,里面写道:“新的研究表明,目前我们每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互联网、24小时电视节目和手机的发展,意味着我们现在每天获得的信息量是1986年全年的5倍。”
信息“爆炸”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也正逐渐“吞噬着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开始“失去我们的大脑”。
为何我们看到越多,反而发现自己变得“愚蠢”,缺乏自我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什么才是最靠谱的学习方式?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习、思维方法研究者,采铜老师在他书中《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进化法》中详细介绍了8种关于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及原则。
1、视角:激发多元视角飞跃思维壁垒
“观察“与简单的“看”不同,“观察”意味着切换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件东西。不同的视角即便看到同样的物品也能不同的信息,多元化的视角意味着多元的启发。
即便最为常见的铅笔,如同从材质、造型、装饰、工艺四个不同维度重新去解读它,也可以得到其他有形或无形之物。
观察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课,可惜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缺失的。发现始于观察。观察带来问题,问题又会引起我们的沉思。而观察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灵活变换我们的视角和焦点。
2、层次:进入更大或更小的层次,发现成功的关键-暗知识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书也算勤奋,但是看了后容易忘,看一本忘一本,哪怕一年几十本书看下来,收获也是寥寥无几。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系统。一本精心构思的书,呈现的应该是完整的体系内容,每个章节之间应该是层层递进,主题和议题应反复提及,案例和线索首尾呼应等等。
但是,在一本书之上更高的那个层次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却是零碎的、散乱的、不成体系的。
大多数人发现自己读过的书与书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从这些书里得到的知识和见解是没法串联起来,更无法相互验证和补充。
所以读书不是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读,而是要思考怎样搭建起一个合理的“阅读超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会挑选模块、找到高频词,如同建筑师一样构建各种基础模块,高效帮助自己学习。
3、组合:内外兼修,实现基本技能的叠加和组合
一个人要学习一项技能,首先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做出更复杂的基础,是必须要夯实的基本功。如同初学篮球,必须首先练好运球、投篮、传球这些基本动作。
在一个领域学习,精进的过程也是一样,一开始我们需要循规蹈矩,因为我们必须掌握基础模块,先把硬技能给掌握了,然后再学习软技能。“先规范学习再自由创作”是一条学习必经之路。
4、限制:思考限制的价值,逆向创造新的可能性
经常有人会说,因为我没有钱,所以什么都做不了;有人会说,我的时间不够用,所有没法做自己喜欢的事。限制会让我们难受,但是恰恰是这种难受,会让我们思考,思考如何在现有的局限条件下激发更多的可能性。
在《三体》作家刘慈欣成名之前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在娘子关火电站上班的普通工程师能写出风靡全国、震动世界的科幻作品。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刘慈欣在平淡无奇的环境中似乎不会给他什么创造上的灵感和刺激,但是这些都没有对刘慈欣构成真正的限制,因为有想象力,他能超越了常人所理解的种种限制。
或许你可以思考,当你抱怨自己环境的种种限制、境遇的种种坎坷时,是不是没有找对那个真正限制自己的东西。更好地理解限制,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度过这一生。
5、进化:以时间之轴预见未来,寻找自己进化的“生态位”
人类社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文化和科技都在不断地快速进化,现今,新事物呈现井喷式,但大多数事物都是昙花一现。
在这个“知识井喷”的时代背景之下,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如何才更为合理的呢?
1.不必一味地追逐新事物;
2.仅了解“底层原理”是不够的
3.掌握再现真实世界的“语言”;
4.力求精准;
5.寻找自己的“生态位”。
在现代社会,理解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想清楚的基本课题。
6、迁移:触类旁通,用迁移打破学科间的“任督二脉”
瑞士人梅斯特拉尔在1955年发明了今天无处不在的“魔术贴”,这个以小钩子和小套环为上下两面的结构,是在他带着爱犬爬山时发现的牛蒡植物的生物结构,他通过将生物上发现的知识迁移到工业上来进行发明创造。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东西可以说都不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光是每天刷一下手机就有很多信息可看,但是怎么把知道的东西转化为行动,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我们要了解“行”的本质是什么,“行”的本质是一连串可执行的操作,且这些操作不以掌握繁复的知识为前提。
通过简单的设计,将其转化成一个可执行的操作序列,表示出一套可行的观察步骤。
步骤一、选择一个观察对象
步骤二、例举出这个对象的课件元素;
步骤三:列举出这个对象的不可见元素;
步骤四:思考不可见元素是如何影响可见元素的,或者可见元素是如何展现不可见元素的,即两者的关系为何。
通过头脑中的构想得出来的行动步骤,只是一种关于如何行动的假设,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打磨,来反复修正和完善。如果实践中发现不好用可以推翻重来。但是既然第一步已经迈出,那么后面的行动便是自然而然可以接续下去的。
7、循环:高效运转,进入循环,实现从限制到自由的跃升
如果家里乱糟糟的,东西想要的时候就很容易找不到。东西只有用起来,不断地循环,才是好的。
其实我们头脑中的知识也是这样,单就每一个现代人的知识总量来说,是不少的,今天的普通人所拥有的知识比古代的知识分子只多不少。
但是,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是:知道的东西太杂了。因为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本来就很杂,不成体系,又由于它们来自不同的渠道和介质,所以散落在各处。我们的知识并没有好好地保管和整理。这造成一个结果:我们的已知变得很难提取。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这个东西我听说过或者知道,但是只留下模糊的印象,想找时又找不到了。
怎么办?使用“归一法”,把信息和知识聚拢起来。
建立一个“总索引”,把你所涉猎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过的书,收藏的文章、音视频、心得笔记、一闪而过的灵感和创意,以及各种事件之后的反思等,都编入同一个索引中。
每一项内容都要列出关键词,并且注明:可以在哪里找到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梳理,你能去粗取精,学会分辨信息的价值高低。对那些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扔掉即可,只留下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
8、完美:精细化改造,力求稳定,渐入完美化境
一个好的射箭手并不是以射中一两次十环为目标,而是以每次都射中十环为目标。这两者有本质的差别,实现前一种目标靠的是运气,实现后一种目标靠的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以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提高自己思考和行为的精细程度,
第一步:记录下你做某件事情时的整个过程,最好能借用工具;
第二步:把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环节,然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细程度评分,在1-5分之间打分;
第三步:针对每一个环节,思考提升打分的方法,也就是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来提升精细程度。
果戈理的传记作者魏列萨耶夫感慨道:“天才与庸才的区别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在于对自己的严厉无情,在于不满足渺小成就,在于永不减弱、不达完美境界绝不休止的工作意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常识的框架,个人经验的框架去学习,而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更喜欢用所属领域的专业框架。假如我们按照《精进》作者采铜提供的学习方法,想出更好地学习方案,然后加以使用,或许我们面对信息爆炸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