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吃了一半,突然感觉累,而且瞬间身心俱疲。岁月催人老,真的一点都不假。以前总闹不明白,人怎么会累,怎么会干不动,借口吧!现在才知道,真的不是,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近中年,相对平稳,曾经的追求与向往也慢慢实现,少了斗志,多了惰性,很难在现有中找到激情,不愿再去寻找继续努力的理由。累就成了一种必然,继而演变成一种常态!真的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百年孤独》中有一片段:一天晚上,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问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
“告诉我,老兄:你打仗是为了什么?”
“还能为了什么,老兄:为了伟大的自由党呗!”
“你知道为了什么,算是有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答道,“我呢,现在刚发现我打仗是为了自尊。”
是啊,不论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了什么,都是一种幸福。怀念曾经拼命努力的自己,累,繁忙却又简单着。目标是那样的明确、单一而又可行,就这样每天不停地努力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着。每进一步,内心都充斥着无尽的喜悦,这份喜悦又让自己忘记了累与苦,继续努力着。多么美好的良性循环啊!现在看来,真是一段充实幸福的日子,有方向,有动力,有劲头……这份充实却在一瞬间消失了,渴望彻底实现的那一刻,没有兴奋,没有激动,取而代之的是说不出的茫然、失落,一种从幸福云端跌落凡间的失落。一如李祥森笔下《台阶》中的父亲。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父亲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生活愿望,但却感到困惑难过。父亲的失落感不仅来自于身体的衰老,更来自于人生失去了方向,他发现自己没有精力和勇气再次出发了。
我的人生似乎还未过完一半,却也困惑了,不是因为没有精力和勇气,是因为懒惰。懒惰让自己一再寻找借口;懒惰让自己迟迟不愿来一场精神上的断舍离。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葬。真的等到生命终结的那一瞬才恍然大悟:生命原来早已终止,38岁就已死掉的我,只是今天才停止呼吸罢了。想来,不可思议,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虽然这里的“死”,只是个比喻。我们很多人过早地将自己安排进一个静止的生活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也会看起来很忙,但却活得无意识。唯有寻找新的渴望,继续努力,方能让自己活的有意识!
努力,既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不是给孩子留下多少财富,而是给她留下你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一个人不需要为了物质而束缚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走。有钱的父母,不等于有见识的父母。非常努力,非常勤奋,对待万事万物的平和,才是必须具备的。
快四十了!四十岁,应是人生最出成果的年龄,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切莫辜负了这大好时光!保持坚定的信念,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把握时机,用自己的精神和行为为自己的后半生做一个最好的铺垫。同时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虽然年富,未必力强,精力再没从前那样的旺盛了。要懂得取舍,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不可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专注眼前。
学会舍弃是一种美丽。俯下身来,取舍之间学会从容,举止之间做到收放自然!
努力吧,为了一些年之后,坦然地去寻一人迹稀少的地方,看书、散步、闲谈、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