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梨树下,在两年之期的古塔山之约,最后成为了一番泡影。田晓霞是地委书记田福军的女儿,她和孙少平结识于高中,少平那虽然贫穷但却忧郁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家境殷实但却思想独立的晓霞。他和晓霞都出身于双水村,但是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距,但是灵魂的高度契合促成了两人的结合。但是现实生活并不只是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柴米油盐,缺少物质的婚姻也许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作者也许只能无情的通过晓霞之死让现实生活的残酷体现的淋漓尽致。
两人结识于原西县高中,晓霞是少平的指路明灯。晓霞在高中期间,外在的形象似乎像是一个男孩子气的女孩子,总是不穿袖子的披散着褂子,头戴着一个军绿色的帽子,笑意盈盈的不断地鼓励着少平,一起去县文化馆借很多很多的书去看,还把参考消息等内参报纸带给少平。两人在参演话剧时默契配合,展现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书生意气。可是高中毕业的日子到来,晓霞邀请少平去当时的国营饭店吃了一顿饭,并且告诉他:“希望你不会被生活所打倒,在日复一日的日子里变得庸俗不堪,满脑子只想着吃喝拉撒的事情。希望你在何种境况下都不要放弃读书,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孙少平。”回到双水村后的少平,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自己将来何去何从,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而晓霞则经过艰苦的复习,成功的考上了大学(黄原师专),成为了天之骄子。后来,少平决定暂时离开自己家乡,来到黄原市闯荡,来自底层的他只能到黄原大桥当风餐露宿的揽工汉。少平和晓霞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偶遇了,少平起初和她慢慢的断了联系,晓霞却仍旧像高中时期一样,不断地帮助少平。给他换新褥子,告诉他“不要见外”。带他去大学打篮球,让他树立自信心。仍旧一个星期给他带一本新书,让少平孤独且落寞的打工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晓霞敬佩于少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旧保持钢铁般的意志和男子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少平也感激于晓霞的帮助和不断鼓励,她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看不起自己。于是,两个人,两颗心,便紧紧的靠在一起。晓霞即将大学毕业,接下来要到省城日报社当记者,少平也结束了自己的揽工生活,接下来要到铜城大牙湾煤矿继续工作。两个人又要再次面临着分别,他们两个人订下了一个两年之约,在两年后的今天,在古塔山的杜梨树下,不管多么忙碌,都要赶回来,重新相聚,回到双水村,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乡。少平来到了煤矿后,就在幽深漆黑的巷道里挖煤,不见阳光,日复一日。晓霞被一个高干子弟追求,少平和晓霞就渐渐有了隔阂。在又一日的下井劳作后,疲惫不堪的少平一出矿井,就见到了晓霞来找自己,她身着一身浅蓝白色的连衣裙,光彩照人,呆呆的盯着少平。少平此刻浑身漆黑,身着泥污。两人相对而笑,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的少平,在工友诧异的目光里离开了他们的视线。在漆黑的矿井下,晓霞紧紧的拥抱着少平,也许这便是两人化解隔阂、冰释前嫌的最后一次见面。一场百年难遇的暴风雨席卷了田福军所治理的城市,洪水肆虐,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晓霞极富冒险精神的个性,促使她来到了洪灾的第一线,代表日报社报道这次突发事件,此时距离两人的两年之约还有三天。但是不幸的是,晓霞来到一所养老院门口时,发现了一个落水的小女孩,她不顾自己的安危,用自己的生命托举起小女孩生的希望。而她自己,那么鲜活年轻的生命,却带着对少平的无限思念离开了人世······
少平欲哭无泪,田福军发现了自己女儿留下的三本日记,把它交给了少平: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可见,爱情的美好在此刻正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两个人的心田,可是如今痛苦的事实却摆在少平的面前,心爱的人生命消逝了。路遥在此后的章节里又插入了一个类似于“外星人对话”的故事情节,或许会给少平重新生活的勇气。
田晓霞的逝去,代表着理想主义的破灭,是路遥对黄土地人民的又一次赞歌。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和少平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精神交流,如此让人神往。意难平!每次读到此处,不禁潸然泪下。真正的爱情也许就是 如此吧,也可能现实生活中不会存在,也许在前方不远处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