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春生, 周星星, 曾梨, 胡新庭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由线下模式转为线上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欣赏和消费文化的主要媒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在网民的上网消费中,网络文化消费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网络文化往往以传统文化的挑战者面貌出现,并不断追求传统文化的地位,形成文化发展的强烈动力与价值标准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近千年来历史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形成了一系列文化传承。文学作品也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一系列发展,画作、戏剧、雕刻、手工建造等也不断传承。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也不断创新与发展,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端午节上呈现的《端午奇妙游》,将传统文化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于互联网上,并相继打造《唐宫夜宴》《祈》等“出圈”作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将传统文化以变式进行传播,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以网络形式进行传承,进而转化网络文化形式,催生出新的文艺形态,成为了我国文化的新特征。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人们拥有信息资源的快捷消费途径,同时也激发人的创造性。并且由于网络的全球互通性,融合不同文化的新网络文化在不断蓬勃发展。网络文化创作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在结构上打破了以精英为主的创作模式,使得网络文化成为人尊严、自由和权利追求的一种途径。
从我国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相关意见,网络文化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截止2021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规模总规模达到5.02亿,占网民总数的48.6%,国内网络文学平台如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掌阅科技等文学平台早已上市,市场资本的涌入体现了网络文学行业逐渐成为新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同时,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6.66亿,国内自主研发的移动端游戏在本土市场获得成功后先后投入东南亚与欧美市场,并斩获国际性游戏奖项,如《原神》《光遇》等融合国内外文化元素的产品都取得巨大成功。短视频、网络用户直播的用户规模飞速增长,也成为网络文化的新型传递途径。
网络文化技术的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文化逐渐取代传统文化地位并成为主流的过程中,产了许多新问题。比如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道德素质水平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当下,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引导网络环境健康发展,引导正确价值导向已经刻不容缓。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并已经落到实处,如目前采用IP地址显示、网络监管部门监督等措施。新时代网络文化较传统文化有更加便捷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的创作形式,但要达到传统文化一般的文化底蕴与思想价值任然需要正确的发展控制与引导,在新时代国家的依法治“网”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凝练出新时代网络文化,增强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曾经说过:“新技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网络也是如此。新时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化。新时代的网络增加了人们的信息来源、扩大了人际交流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新时代的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虽然扩大了自己的人际交流范围,但自然就减少了与家庭、朋友以及他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漠。在家里,家人之间的交谈声减少了,嘈杂的短视频声音增多了。在餐桌上,朋友之间的嬉戏声没有了,却有了手机屏幕映射在脸上的冷光。在公交车上,抬头看站点的人变少了,坐车站点的低头族们增加了。
受到新时代网络文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未成年人。网络使得未成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学习资源、娱乐资源、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还拓展了他们的眼界。但是,其中的一些网络文化给三观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其学习、诱导其不合理的消费、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沉迷于网络,就会使得他们减少与人交流的愿望,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由于人们在网络中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完全不受现实生活的控制,所容易使人们道德意识淡化,混淆是非观念,降低自我控制,甚至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部分网民有可能拜托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束缚,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随意撒谎、欺骗、说脏话、公布他们隐私、制造虚假网络信息等不道德的行为。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新时代的网络文化还滋生了网络犯罪的产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如今已成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犯罪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不易被他人察觉,且较为容易地销毁作案工具等,因此发现和侦破都极为困难。网络犯罪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其中,电信诈骗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最常见的网络犯罪方式。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对警惕性较低的人进行诱导,甚至是勒索。不仅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利益,毒化了社会道德风气,严重侵蚀社会诚信,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法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常常不自觉的陷入浏览推荐信息。对推荐的网络信息以及文化感到高度满意并且很难感知到这些信息的局限性。人们越是浏览这些信息,系统越是推荐相似的内容,形成恶心循环。长而以往,人们都被自己所制造的信息茧房所包裹,认识到的事物就越局限。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我党正确地引导下,从价值观上开始发生了根本性转换。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最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独创文化并进行传播的能力。然而很多的网络创造者为了吸引流量,博人眼球,丝毫不考虑自身作品内容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许多扭曲的价值观。
在过去的网络环境中:各种豪车、豪宅博主分享有钱人生活的样子,让底层劳苦民众看不到勤劳的意义;各种流量艺人的劣迹故事传播在人们的茶余饭后,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一些“伪大师”在网络上大肆宣传所谓的精英心得、盖世神功、社会底层原理,使得很多鉴别能力较低的人上当受骗;更有许多唯利是图的媒体对事实造谣、断章取义、故意抹黑,公开售卖水军,在网络上大肆诋毁人民群众等等。
但是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文化与价值观提升,加上我党对网络平台的规范治理。人们渐渐开始排斥低俗内容,质疑不当言论,抵制违法犯罪,传播正能量。人们开始明白像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这样为社会和国家作为伟大奉献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认识与了解的英雄;人们开始知道解放军战士、中国人民警察、医护人员才是在这个岁月静好的社会中,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人们开始对知识分子有了新的关注,韦东弈、潘周聃这样的知识精英人才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人们开始接受新的社会成就,不再一味执着于车子、房子树立的资本价值观,人生为自己而活,而不是盲目追求一堆钢筋跟水泥。
互联网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自由的话语权,创造了人与人之间自由交流的空间。有时看到网络上流传的不雅视频、造谣生事、污言秽语等不文明行为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与担当。网络文化中西方某些错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同时,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不少人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道德观念渐渐淡化。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危机.使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了青少年的人性危机。虚假信息的侵袭造成了社会的信任危机。这一系列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打造新时代网络文明,这是适应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的形势,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传播文明、引领风尚,扩大精神文明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共同打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首先,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网络文明传播者,要尽自己的力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传播正能量。新网络文化中需要个人道德自律,强化个人主体道德意识,加强“网德建设”。做一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
其次,在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向社会传播美好、文明、向善的一面,把社会正能量播撒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把"和、善、勤、美"的种子从嘉个人不断向外扩散。身为一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传播立德树人的理念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我们要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好人和感人事迹来传播"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高尚品质。要坚持正向舆论导向,用一双善于捕捉和发现的眼睛来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宏扬美。网络文明建设关系你我他.需要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共同砥砺前行,一起营造出一个健康、有序、文明的网络空间环境,互联网文明之花才能更好地绽放,网络对社会的进步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
除此以外,要尽自己所能多看多做多传播正能量。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正能量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传递,每个个体的付出都在让正能量升温。道德环境的改善,不一定需要做出轰轰烈烈壮举的英雄,但肯定需要越来越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实施道德行为的普通人。所以只要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传递正能量,那么温暖就会常驻我们身边。
让网络更文明,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每个人都做到文明“触网”、文明用网,坚决同不文明网络行为和现象划清界限,当前,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网络文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