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李克兄基础上关于规模生意思考的再理解再学习:
引言:
财富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产物!
财富的增值不是靠体力,而是思想力。
财富看的是有机会和有才干。
思想力和行动力。
强调行动力而非执行力。
执行是被动的,行动是主观能动性!
1,
跳出生意做生意。
做生意就是做格局,
平台的生意都是世界观的生意。
成就一个大师,依赖的绝不是手艺和手段,一定是大的眼光,大的见识和大的格局。
2,
做生意就是作势。
不会做势就难以成势。
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取势,明道,优术。
3,
最紧密的关系是最紧密的利益关系。
追随最好的不是给一碗粥,而是给一个改变的希望。
同道中人,同心,同好,同利。
企业够轻,但掌握核心技术。
4,
嫌贫爱富,挑肥拣瘦。
跑道原则:不跟穷人做生意,选择能成为第一的行业。
边干边造护城河。
当然,最佳方式是巧取豪夺!
5,
生意的成功与否是概率成功学。
小概率的成功如果变成习惯,就是风险极高的赌博,最终加倍还原,
巴菲特只做大概率,否则就等待。
在大概率成功上投资,allin。
只投大概率还是大概率小概率一起投?
穷人不会选择,富人懂得放弃。
战略的本质是放弃。
6,
不要把时间耗费在不是生意的生意上或低价值的业务上。
生意人只考虑自己,尤其是草根创业者。
我对项目没有兴趣,我只对钱有兴趣。
7,
一件东西只卖一件和一件东西卖10亿件谁更牛逼?
只有大众化才能规模化,
规模感是思考生意的前提。
开发产品我的核心认识有三条:
规模感,熟悉感,价值感。
8,
做生意就要巧取豪夺。
独一无二的生意才有定价权,
宁可赠送,绝不贱卖。
量价齐升求发展。
9,
商业模式设计是超越一切的智慧。
一个大招胜过无数千辛万苦,
也胜过千军万马。
10,
有见识才有洞察。
事情没做成,非事本身,是我们的智慧不够。
有学问,有见识,有洞察。
有想法还得有办法,
有知识还得有见识,
有理论还得有实践。
11,
不是所有有功能的产品都有价值,
价值的标准就是赚钱能力。
今天的产品开发过度,回归本质。
本质是什么?
长得好嫁的怂,屁用没有。
必须闭环,必须赚钱。
12,
创造时代的产品,做时代的生意。
信息产业创造了无数的机会。
生要逢时。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13,
用户永远是贱的,
好东西总是高性价比的,让人趋之若鹜,
电商补贴,叫车补贴,不补就挨骂,要补贴给真正的消费者。
要卖给消费者渴望的产品。
零毛利和低毛利的目的不是不赚钱,是用资本手段更大范围的用户掠夺,是要赚未来的大钱。
用户是马,关键是缰绳往哪里牵。
14,
产品过剩的年代,产品创新的成本急剧提高,新产品成功率降到万分之一。
从产品创新到行业破局。
发现行业的核心痛点和缺陷,问题解决多大,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就有多大。
新零售,无限可能。每一个行业、每一条跑道都存在重构空间,都可以产生新的百亿规模公司。@李克
2
教科书中我们会看到三类东西:
定义、假设、解。
这三类东西都具有陈述的形式。
曼昆十大原理
指得是格里高里·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个章节:经济学十大原理。
1.People Face Tradeoffs
这是一个解。
在定义了一个叫“偏好”的东西,并假定它满足一些公理(即假设)后,如果规定个体的目标是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让自己最高兴,那么个体为了让自己最高兴的那个决策,需要满足一定的性质。
一个具体的例子:假定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表达,并满足边际效用递减,且所有消费品的价格都严格为正,那么在相应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中,个体需要做的是在不同消费品间的取舍。
具体的取舍方式是原理3。
2.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Opportunity Cost)
这是一个定义。
如果要说明它不是一个定义,需要说明它可以从什么东西推出来。
我暂时想不到这个东西可以从什么推出来。
3.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这是一个解(准确来说是解的性质)。
在定义了“理性”后,如果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表达,且满足边际效用递减,那么“理性”人在效用最大化问题中比较各个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得到“最大化问题的解一定满足边际效用相等”的结论。
这个结论可以看作凸优化的一个应用。由于具有上述性质的偏好是凸的,其效用函数也是凸函数。同时可行域(预算约束里面的区域)也是一个凸集,所以把凸优化解的性质用经济学定义的概念阐释,就是本条原理。
4.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这是一个解。
所谓的“激励”,指一系列与个体行动相关的函数。这个函数规定了个体采取某种行动时,得到的净支付(+)或受到的净损失(或者说负的净支付)。
个体在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时,会考虑自己各种行动带来的净支付,在根据这些支付选择最大化自己效用的行动。如果“激励”函数换了一个,那么个体的最优行动有可能改变。
无论是根据激励选择行动,还是激励改变导致行动改变,广泛的意义下都可以解释为“人对激励做出应对”。
5.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这是一个解。
很有趣的地方在于,要得到这个解,不需要人的偏好满足边际效用递减。
所谓的“交易”可以看作双方坐在一起,把各自拥有的资源放在一块,再重新分配给双方的行动。
如果双方都希望自己的效用能改善,那么只要重新分配可以在改善任意一方的效用的前提下不损害另一方的效用,那么它就有可能发生(对,就是帕累托改进的概念)。
6.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这是一个解。
这个命题的来由非常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市场是资源分配机制中的一种,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分配机制。
要比较几种资源分配机制哪种好,需要定义一个比较的标准,受到广泛接受的标准是“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也有多种定义方式,比较著名的一对是“罗尔斯(max(min()))VS功利主义(max(sum()))”。在特定的社会偏好以及一堆其他假设下,可以得出任意一种资源分配机制优于其他机制的结论。
而这个命题背后隐含的假定是,真实世界中待分配的资源和对应的信息结构等,在受到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社会偏好下,更接近于那些使得市场优于其他分配机制的假设组合。
之所以判断它是一个解,依据是这样的:
如果存在一些使得其他分配机制优于市场的假设组合,在大部分资源和信息结构上都比那些支持市场的假设组合更接近真实世界,那么这个解就被推翻了。
7.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这是一个解。
在实践中,政府既可以通过征税、补贴、强制信息公开等手段“纠正”一些“市场失灵”现象,达到比无干预市场更好的社会福利水平,也可以直接充当分配机制。
8.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tivity)
这是一个定义(的一部分)。
“生活标准”是一个需要定义的概念。
可以用偏好来定义它。
但是如果这个陈述成立,那么在定义偏好时,必然要令偏好与消费商品和服务相关。
假定定义的偏好里压根没有商品和服务这茬,是推不出这个陈述的。
9.Prices Rise (Inflation) When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这是一个解。
在定义了什么是“价格”以后,给定货币量的变化和其他一系列假定(通常是摩擦),可以推出价格会上涨还是下跌。
但是,货币是不是“太多”,不一定只能定义于价格的高低,还可能定义于别的因素。
10.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Phillips Curve)
这是一个解。
通胀和失业率是两个有定义的东西。在一系列假定下,它们之间有联系,而且不可能同时向好的方向变动,所以存在取舍。
总结:
人提供观点的时候往往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细想这个观点到底基于哪些假设,哪些定义。但如果我们做重要决策的依据是一条从别处接受的“经济学原理”,或许想想它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从哪来的,能提高决策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