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学第一课》播出后,“娘炮”一词成为热搜关键词,很多人冲着上节目的“小鲜肉”开炮,说这些艺人“不男不女”,审美观不正确,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印象,并直接将其与“学渣”、“吸毒”相提并论,甚至上纲上线到了“少年娘则国娘”这种政治高度。
写了《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先生如果在天有灵,也会哭笑不得吧。他讲的“少年强则国强”是希望少年以进取精神改造当时日暮西山的中国,而不是去练成施瓦辛格一样的硬汉。但如今却被人演化为肆意侮辱攻击他人外表的一句“少年娘则中国娘”。
“娘”这个有着贬义及攻击色彩的词,这个情景下的定义,几乎全部来自于外表,白皙的皮肤,清秀的样貌,纤瘦的身材,妩媚的妆容,女性化的动作就是判断娘不娘的全部标准。然而评价这些少年以后是否能成长为扛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男子汉,又与他长相是否阴柔,化没化妆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偏见,这些男明星被称为“娘炮”既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早已发现,只要一个社会只要长期处于和平稳定发展的状态里,它的审美就会不知不觉的偏向“女性化”,几乎无一例外。
日韩欧美,雌雄莫辩的“花样美男”一样遍地都是。说到底,这些精致漂亮的少年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也只是一部分公众审美变化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大家用收视率、点击率制造出来的偶像,保持完美无缺的外形甚至是他们的职业操守,哪怕这并不是你欣赏的样子。
我们当然要教会孩子有性别意识,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男女之间的不同。但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摆脱性别的刻板印象铸就的枷锁,让他们明白哪怕他们的外在形象或行为举止与主流的男性审美都不一样,也不会怎样?没有谁需要躲起来不见人,没有谁不应得到支持,我们需要做的,是拥抱真实,每一个为了真实而努力活着的人,都有着动人的姿态。
《摔跤吧,爸爸》中的主人公不就是跨越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最后梦想成真的吗?
如今的时代,男女的分工界限早已越来越模糊。女人不用再学木兰,必须把自己装成男人才可以替父从军,她们可以当科学界,当政府首脑,男人自然也可以放下背负了几千年的沉重负担,当家庭煮夫研究如何更好的煮一锅汤养一盆花。我们何必又给成长中的少男少女贴上性格标签,强行规定男孩必须阳刚健壮,女孩必须温柔秀气?
这不仅会限制某些行为,更会压抑某些天赋。就像乐高广告宣传的那样,创造的冲动在所有孩子心中都同样强烈,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
关键是想象力,而不是技巧。照着你喜欢的样子,去建造你想到的任何东西,床,卡车,娃娃屋,太空船。
许多男孩喜欢娃娃屋,它们比太空船更贴近人性。
许多女孩喜欢太空船,他们比娃娃屋更激动人心。
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合适的材料放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创造他们喜欢的东西。
比起说“娘炮误国”,家长的正确引导,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我们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我们的影子。孩子的未来,就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里。
他们能否能成为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与屏幕上那些蹦蹦跳跳的美丽少年并没有任何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尤其是当爸爸的,给男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至关重要。
想让孩子不学坏,最好的方式是带领他们了解并学会选择,而不是捂住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看世界。固然有靠脸吃饭不求上进的“小鲜肉“,但更多的是努力努力又努力的年轻小偶像啊,想让孩子学点好的,选择性稍加引导即可。有多少粉丝因为偶像的力量,去做公益;又有多少人为了离偶像更近一些,鞭策自己好好学习最后考入高等学府的。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别让陈旧的标准,影响到了孩子的无限可能,他们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不影响他们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真正应该教导孩子的,不是过度关注外形上的“娘”或者“爷们”,而是严于律己,守住内心的担当,尊重每一种审美每一种价值观。
否则今天我们容不下他们,未来谁能容得下我们?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遵循本心,成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