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邸抄
【两淮盐引案本事】
新皇登基,钦点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姑苏林如海出为巡盐御史。是年上奏说:“上年前任盐政奏请预提今年年纲引,仍令各商每引缴银三两,以备公用,共缴贮运库银二十七万八千有奇。前任任内所办玉器、古玩等项,共动支银八万五千余两,其余见存十五万余两,请交内府查收。"
帝以历任盐政并未奏闻有此项收入,检阅户部档案,亦无造报派用文册,显系盐政私行支用。自太上皇提引以来,二十余年,数额巨大,密令巡盐御史林如海详悉清查。
林如海得冯姓士绅举报、清查后上奏说:"历任盐政等,均有营私侵蚀等弊" ,"历年预行提引商人交纳余息银两,共有一千零九十余万两,均未归公。前历任盐政任内查出收受商人所缴银至十三万之多,私行开销者又八万余两,其历次代购物件、借端开用者,尚未逐一查出。"
盐商藉称办公名色,以提引应交官帑冒称乐输报效,滥邀褒奖。又将支用所余应输运库之项亦乾没不交,纲引应交官帑,各商未交余利六百数十余万两。帝命将原任盐政革职按款查究。
七月,林如海密奏称:查出前任令商人办买古玩,未给价银一万六千余两。又查出和前任监掣同知名下,"隐寄累累",尚有余引无著银三百九十六万余两。帝以查抄在京前任家产,"几值数十万,一应精粗什物俱存。
帝命林如海继续详查,又命将历任官员交刑部鞫讯。九月,鞫实"侵蚀盐引余息,收受银三万二千两,私销银一万八千八百余两。"
忠靖侯史鼎结案后上奏说:“两淮商人迭荷恩赏卿衔,乃于历年提引一案,将官帑视为己资,除自行侵用银六百二十余万两外,或代购器物,结纳馈送,或借名差务,浪费浮开,又侵冒银至数百万两。"各商等有心结纳,于中取利。"通共应向商人"追缴银一千零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九两六钱。除去历年置办贡品和盐院各项开支的四百六十七万余两外,尚有六百余万两的银子没有入库。”
帝命将历任盐政绞监候,秋后处决。此案涉及几任两淮盐政及众多盐商。官商勾结,侵吞税银千万两之多,连续舞弊达数十年之久,上下相欺,贪利成风,望各地官吏以此为鉴,以儆效尤!
【两淮盐引案本事续编】
两淮盐引案既出,因帝着盐商补齐欠款,又恤盐商积欠甚多无力促还,故拟十年为期缴清。
薛春江,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金陵人士。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奉旨行商。为两淮盐业之总商。案发慨然一以身当。廷讯时,唯扣头引罪,绝无牵引。帝素爱公,又嘉其临危不乱,有长者风,特予赦免。其他盐政诸大吏,咸伏欧刀,而公与群商拜恩而返。所欠缴之数,由其承担大部分之额度。
帝念薛春江充当总商有年,办理公务尚为出力。经查其在两淮盐引案时并未经营盐业,而是常年在外洋贸易。如今已撒手人寰,今念伊子生计艰窘,自当量加轸恤。其旧有康山园一处,本家无力修葺。著传谕令众商出银二万两承买作为公产,其银两即赏给其子薛蝌营运,毋庸起息。又薛春江旧借帑项二十五万两,业经缴还,著于交内务府闲款拨借二万两,照例起息,其所借本银不妨令其从容缴纳。薛蝌得此四万两作为营运资本,伊家生计自必渐次宽裕,以示体恤。
【后记】
两淮盐引案,盖乾隆年间爆出的特大贪污案,共计金额达六百多万两之巨。除多名涉案官员问斩外,乾隆皇帝特令盐商补缴。幸得总盐商之一的徽商江春(小说中只改了他的名字保留了他的字和号)勇于担当,承担了大部分的份额,几乎以一家之力代所有盐商受过清还了欠款。而自己家则终于没落了。江春是清朝中叶徽州商人的杰出代表,曾负责接驾数次,其财力和名望,在清代无疑是最高之一,时人称他为“盐商之冠,时谓以布衣上交天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再有财势,也终究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江春的财富变化无疑在乾隆盛世中散发出一丝衰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