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安利一首很好听的歌:
《行女》- 杨小耀 (梁静茹《她》的原版)
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科,不是多么多么好的大学,但至少可以让我在写简历的时候不会扭扭捏捏。
毕业快一个月,总想写点什么东西,没想到一开始工作,就是每晚1点睡,早上7点起的节奏,答应朋友的采访稿也拖了两个月。
越想努力,越发现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
下定决心码字,是因为最近看了篇文章,《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单身年轻人,是怎样生活的?》(via发条橘子667),一下把我拉回实习的那段日子... ...
我有过两份实习,一次差点半年,一次差点三个月。
大三下第一次去面试实习的时候,我以为我是没机会的,毕竟当时我的课表还是很满。不过最后我还是去了,因为老板说,他们周末也上班,是周一周二放假。
于是,周一周二满课,周三周五课后实习,周末全天的每天6点半起床的实习生活就开始了,一周内只有6节课的周四就是我的假期。
不是不累的。
实习到晚上12点老板开车送回学校的时候,试过在车上就睡着了。现在想想当时也真是心宽,大概因为长得安全也不用担心会被卖了。
那段日子做的东西蛮多,蛮杂,穿插一些学生组织的工作,家教,兼职,也不知道是叫瞎忙还是充实。
反正可以开始不问家里拿生活费了。
暑假的时候,用攒到的钱跟朋友去了趟泰国当毕旅,半个多月,可以自豪地说从路费食宿到买买买,花的都是我自己的血汗钱。
之后上了大四,平时可能受到两个都投身媒体的朋友的影响,加上关注了一些比较成功的自媒体号,自己有了想尝试做新媒体活动的冲动。
于是投了份简历到广州一家新媒体文创,面试,通知,春节后上班。
第二份实习,跟专业无关,跟之前的实习经历无关,单凭一腔热血,背着一个包就去了广州。
因为父母不算支持,也不敢开口问家里拿钱。税后1700的实习工资,我要交房租,交通,和日常饮食,在广州这样一个一荤一素快餐都要15+的城市。
当时带我的Leona说,做活动很累的,你要有心理准备。的确啊,跟活动现场跟到23.00,回去洗澡洗衣服收拾收拾凌晨1、2点才能睡,明天一大早照样起来上班,毕竟迟到还要扣钱。
不过比活动策划更苦逼的大概是活动策划的实习生,像 发条橘子667 说的,人家正职是赚得多死得早,我们是死得早还赚的少。
自己在外租房,很多东西要学会自己打理。
恶劣的租房环境慢慢磨平了我的小洁癖。房子不通风,回去第一件事情永远就是打开排风扇。衣服晒得不透,衣柜里潮湿的容易起霉,一个两个的除湿器又花掉了我一个星期的饭钱。怕蚊虫蟑螂,就每晚在地板、床头、墙壁上洒点国民香水six god,也不知道是熏它们还是熏自己。
期间偶尔跟朋友聊个天,上来就是“你谈到男朋友没有啊?”
Excuse me?
每天上班,每周一两次活动加班,平时运营着两个要求与粉丝“时保联”的微博账号,还要备考EEE专八,准备被朋友无数次说我作死的论文选题…
男朋友是什么?我听不懂。
在广州实习的这段时间,回了学校两次,每次一星期。那两个星期实在没办法,只能问家里拿钱,不然我连103块的火车票硬座都买不起。
四年来第一次觉得学校那么亲切,连需要走15mins才能到的公共浴室都变得可爱了起来。
不过,付出还是有点回报的。
在上班公交上练听力的专八还是低空飞过了;
作死的毕业论文拿个小组第一也是满足了;
本来说没有转正机会的岗位,突然也说有意跟我签三方了,大老板据说还对我有印象,也是受宠若惊了。
正常来说,我不用再担心因为实习错过了秋招、春招,甚至不用怕没有时间投别的简历,事情似乎也像那个作者一样慢慢变得好了起来。
似乎的意思就是不是。
我还是回了家,没有在广州继续打拼,毕竟我没有别人一转正就是5位数加奖金的底气和运气。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我16年上半年最大的感触。
阴差阳错,我开始做个marketer,开始新一轮的学习。
本以为在家附近工作至少可以很好地安抚下父母,果然我还是太天真。
“父母在你身上投资了那么多年,当然会希望有回报的”,33在越洋电话里这么跟我说。
我同意,我也努力着,只是我没想到会这么急,有点力不从心。
开始工作之后,试用期工资不高,接触的工作内容可能也不是自己能很好把握的东西,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概就是我的状态。
父母不懂,解释起来容易有争执,开始让我不如去考公务员,不如去哪里当个工资不错的前台客服,我不服气,同时又有点心虚。
一边努力跟上部门经理的节奏去攒经验、学营销,一边回来还要跟父母周旋打太极。最怕爸爸回来说他压力大,那种帮不上忙的无力感压得人每天都好累。同时工作上也还没有什么成效,这样做着一个没人支持略显艰难的起步时,每天晚上只能抱抱被子,自嘲曾经以为自己是个不爱哭的人。最崩溃的时候,一边擦着鼻涕一边骂自己矫情。
无意抱怨上一代的不理解不体谅,相反,心理清楚正是因为他们甘愿在身后任劳任怨,我才能有机会去看看所谓“外面的世界”,有了自己现在想坚持的东西。
虽然平衡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规划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眼中可能“有出息”的样子,但我也大概明白,他们同样也不能完全理解我为什么放弃了相对高薪、好找的专业对口工作,做起了现在这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事情。
不过,他们大概也忘了当初听到我的录取专业,也是同样一脸不开心。
很多时候,我不是不知道父母想我做出什么选择,他们也不是不懂我最想要的是什么,只是大家一贯的不大吵也不妥协。各自都是暗暗叹气,放任默许。这是不是才是亲情。
时间总是慢慢往前走着,你喜欢或不喜欢,都碍不了它什么事。
每天还是跌跌撞撞,但也相安无事地过了半个多月。
生活嘛,有时候还是会比你想象中好过那么一点点。
我相信有很多人比我优秀比我努力也比我纠结;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比我挣扎比我难熬也比我压力大。
不过大家都是希望日子好过一点,能够攒点小闲钱,有点小确幸,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出息”。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广东人是这么说的。
记录下这些心路历程,像 发条橘子667 说的,无意诉苦,也不想灌鸡汤,我只是希望自己以后回头时还有迹可循,看看以前的自己都在坚持些什么东西。
“如果恰巧给了你勇气,那我万分荣幸。”
最后,解答一下最近很多新同事问我为什么要出省读书:
因为
“Unto a full grown man”
这是校训,也是我想做的事情。
开头提到的文章链接:《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单身年轻人,是怎样生活的?》(via 发条橘子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