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模式运用比较广泛的理论和工具。在一次培训中,了解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又叫联合家庭治疗 。培训没有结束,我便从网上下载了相关书籍,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
萨提亚认为人同时有六个层次的体验,即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行为是可被观察的部分,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被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内在的自我。这个过程被称为冰山隐喻或冰山理论。 ”
因此冰山理论可以作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工具,了解了一个人的冰山过程,就可以循着线索了解到人在某个具体行为中,他的内在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所以说,冰山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开启内在觉察的过程,探索自我的过程。具体过程的呈现,被称之为“冰山探索日记”。
关于“冰山日记”,《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行为:晚上因为老公乱丢东西找不着,我和他急了,吼他了。他叫喊,几近歇斯底里。
应对:强烈的指责和超理智的说理。
感受:感到极度的愤怒、挫败、无助与焦急。
观点: *他东西总是乱放,一点都不知道规整;他应该有自理能力,自己管理自己。
期待: 我期待他东西规整,生活自理;听我的话,按我要求的去做。
渴望:我渴望被尊重(说他很多次都不听,这是不尊重)。
自我:失控、无力、自我价值低、与内在失去联系。
觉察: 当我从上到下分析过自己当时的冰山,心情平静了很多。
综上,“冰山日记”有具体如下步骤: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觉察。了解了一个人的冰山,就更容易对他的行为多一些理解和接纳,这也是冰山理论在一致性沟通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受萨提亚冰山理论模式,结合学生自身,我在班级里也尝试了“冰山日记”。
一位喜欢弹钢琴的女生的“冰山日记”如下:
行为:练习钢琴
感受:平静、舒适、安心
观点:弹钢琴使我快乐,可以忘却其它不愉快地事情,使我处理事情时更冷静。
期待:我期待钢琴十级能顺利考过
渴望:我渴望得到钢琴老师的认可,希望父母可以支持我弹钢琴。
自我:我自我感觉钢琴弹的不是太好,我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练习钢琴。
在萨提亚模式治疗中,重点探究的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应对的,而非发生的内容,应对的过程即“冰山”。对“冰山”所做的转化,就是对一个人内在过程对转化。
在萨提亚模式中,认为“转化不是要拿掉旧的模式,而是增加新的模式,让选择变得更多,让视野更开阔,让可能性增加。”
比如上文“冰山日记”中的女孩,她的内在“冰山”是痴迷于弹钢琴,外在行为却是学习热情很高,但成绩一般。探求“冰山”下面的原因不难得知,该女生的学习热情多半倾向于看起来很努力,内在的学习过程并未发生转化。按照她的期待,考过钢琴十级,也许会给她带来不少信心。
我们再来看一位男生的“冰山日记”:
行为:自习课喜欢和同桌说话。
感受:和同桌说话时比较开心,意识到自己扰乱了自习课纪律时,很后悔。
观点:和同学说话,可以获得友谊。
期待:我期待自己的友好能得到回应。
渴望:我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
自我:自我感觉不分场合地讲话,是没有修养的表现,我很想改正,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结合他的”冰山日记“,我这样回复他,“和自己和解吧!像对待你最好的朋友一样,学着和自己相处。你不要再挣扎于不要讲话,你只需要明确自习课你要做的事儿,比如和昨天自习课相比,能不能多完成一项或是几项作业呢?心里想着你此刻要完成的目标,而不要刻意地提醒自己不要说话。”
萨提亚认为,“新的模式的产生,是增加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期待、新的感受进来,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能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的时候,新的模式就产生了。”
要注意,在转化的过程中,从自己最容易转化的层次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对整个冰山做出转化。
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将冰山理论和教育相结合,有助于老师透过外在行为,探究冰山以下的真相,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接纳。允许少数人全力以赴,接纳多数人尽力而为。
在《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一书中看到了贝本梅尔的《懒惰与愚蠢》,很是喜欢,既以勉励: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