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9 第4章 态度和行为(二)
第126页,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每天坚持读心理学专业书而且写读后感,是一件容易让人得强迫症的节奏,我不知道李老师和其他同学是否有类似感觉。于是,前两天就给自己放了个小假,偷偷懒,写写心情,调节调节。如果一个人能坚持一件事很长时间,又没有得强迫症,说明这个人心理绝对健康。
10月16号的日志讨论了态度对行为的预测,说到了态度并不总是决定一切,态度并不总是能够预测行为,言行不一致的人还是挺常见的。
接下来的一节是讲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书中列出的一个个科学实验结果,让人不得不对以前的一些成见重新洗一洗。
如果说社会心理学家在过去的25年中教给我们一些知识,那就是思维能影响行为。现在我们转向更令人震惊的想法,即行为决定态度。有时我们确实坚持我们所相信的,但同样我们也会逐步相信我们所坚持的东西!
最著名的一个实验就是菲利普.津巴多(Zimbardo)的模拟监狱实验。一批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卒,一组扮演犯人。第一天他们打打闹闹,从第二天开始,他们各自进入角色,狱卒开始贬损犯人,犯人崩溃、造反、变得冷漠。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幻觉开始支配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忘记了现实。最后社会病理学的症状开始出现,津巴多不得不在第六天停止了本来计划两周的实验。仅仅六天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就因为扮演的角色不同,行为不同,而形成了差异巨大的态度。
书中还提到了“登门槛现象”。如果你想请人帮忙,你可以先请人帮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忙,之后你再请求这个人帮大忙的时候,得到帮助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原因是,帮第一个小忙的时候他是自觉自愿的,之后他们的态度就会变成坚信自己是愿意帮助你的。第二次帮忙的时候他会更多的认为自己是心甘情愿的。
行为决定态度的定律也会引发不道德的行为。一个不起眼的恶行会侵蚀人的道德感,轻易引发一种更恶劣的行为。解释了拉罗什富科的《箴言集》:想找到一个仅屈从于诱惑一次的人,比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屈从于诱惑的人更难。当你说了一个小慌之后觉得:“嗯,这没什么,也并不是太坏。”那么或许就会继续说更大的谎言。
正如我的朋友进香老师所写的简书“破窗效应”中提到的一样,人们的不道德或者邪恶行为,可能是从一点点的小事情开始的。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一个干过坏事的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自我的认知态度,要想让他改回到道德的行为,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如果他能够改邪归正,他的亲人是捡到了大金元宝了。
李老师的简书“具身认知:威廉·詹姆斯的复活”中提到,人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跟前面我们说的行为决定态度是极其吻合的。同样,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类似的行为决定态度的情形:当一个人假装爱上另一个人,事事献殷勤的时候,他就会真的爱上对方。我记得是因为不得不去陪儿子滑雪,才逐渐的爱上了滑雪,对这一危险运动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想起了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茱莉娅.罗伯茨在影片中以一个风尘女子的身份出场,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得过且过。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理查.基尔饰演的商业巨头,让她扮演他的临时女朋友。在扮演的过程中,女主慢慢地在行为上发生了改变,努力让自己的行为显得高雅有气质,从而达到商业巨头女友的要求。随着行为的改变,她对周围人的态度特别是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影片的最后,她决定离开现在生活的环境,去重新完成学业。行为最终决定了她看自己人生的态度。
也许我们不够积极阳光正向,但是让我们假装更加积极阳光正向吧。行为会决定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真的就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