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吵闹的时候,很多妈妈有一个“绝招”:扔给孩子一台手机或平板电脑,孩子立刻就安静下来了,百试百灵。我以前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换来自己一刻的清净。
很快问题来了,孩子确实被屏幕上闪过的一帧帧五颜六色的画面吸引住了,也不吵不闹了,可电子产品就像”鸦片“一样,孩子越玩越上瘾,每天吵着要玩,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盯着屏幕,吃饭的时候要玩,睡觉前也要玩,不给他玩就跟你大发脾气。。。
孩子对电子屏幕的过分“专注”,让人忧心!
不止是我,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孩子对手机、电视、平板电脑表现出来的过分“专注”让人担忧。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法国:法律禁止儿童在校玩手机
就在上个月,为了“改善法国1200万学童的纪律”,法国已经动用法律手段来管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新出台的法律规定:全法国15岁以下儿童,将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这条法律意味着:幼儿园、小学、中学在内的所有0-15岁的孩子们,在学校任何时候都不能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即使是休息时间和用餐时间也不行,否则就是违法的。
比老年痴呆更可怕的是数字痴呆
德国著名脑科学家、精神科医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施皮茨尔,曾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数字痴呆化》,书中主要介绍数字化的社会,如何扼杀现代人特别是孩子们的脑力。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告诫:比老年痴呆更可怕的是数字痴呆症!
虽然这部书引起了很多争议,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我们的孩子投入到电子产品上的时间正越来越多,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越来越迟钝。
孩子们对手机、电视、平板电脑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并不是真正的专注力,而是一种完全被动的专注,单方面的吸取电子产品给予的信息,不需要自己太多的思考。
一旦孩子们习惯了被动的专注,孩子们的主动专注力就很难运作了,在玩电子产品的过程中,会变得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不再敏感;而且一旦离开了电子产品,其他事情会变得更难吸引他的注意力。
孩子成迷手机,父母可以强行禁止吗?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
软弱派的父母很无奈:“孩子一哭闹、胡搅蛮缠,就开始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了。”
强硬派的父母也很无奈:“将手机没收藏起来,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打骂也没用,还学会撒谎骗我,偷偷借同学手机玩,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听之任之的做法当然是不对的,助长孩子的为所欲为,还会让孩子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而强行禁止的做法代价也很大,一方面会被孩子怨恨,另一方面监督成本高,因为在家长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在快速地长大,能力在快速地增加。
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一点不让孩子玩手机也很难做到。可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做?
很多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
2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3-6岁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一天不要超半个小时;6-18岁每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
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被培养好后,再接触动态的电子屏才好。简单来说,父母不是要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机,而是要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后来通过我的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手机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
“约法三章”的好处: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与父母强加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约法三章”的4个注意点
1、目标清晰,便于测量
错误做法:“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
正确做法:“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孩子更容易操作。
2、少说“不”,多说“可以”
错误做法:“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
正确做法:“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就可以去看一场电影”
要清楚的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孩子朝积极的方向努力,完成的可能性就更大。
3、遵守约定,奖罚分明
错误做法:说完就忘,不按约定执行
正确做法: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耐心沟通,尊重孩子意见
错误做法: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正确做法: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是重要的,才会更愿意对自己的话负责。
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单方面的命令、禁止无法取得真正的成效,在限制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上也是一样。
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做最智慧的父母